又到“三夏”时 大户育秧忙

核心提示: 又到一年“三夏”时。

图为徐书平在观察秧盘内的水稻种子。记者 姚磊 摄

本报记者 姚磊

又到一年“三夏”时。23日一大早,珥陵镇倪甸村的种粮大户徐书平就和妻子李寿霞在屋后的秧田边忙活起来。原来,这几天天气晴好,正是他们家下秧的日子,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壮秧产量高”,夫妻俩自然不敢怠慢,一块秧盘接一块秧盘摆得非常认真。

“我家一共要培育近600亩的秧苗,其中500多亩是给自家育的,还有一小部分是帮别人育的。”正在田边盖无纺布的李寿霞告诉记者,她家从14日左右就开始拌稻种了,一共拌了近6000斤的种子,直到17日才晒种结束,“往年都要到25日左右才下秧,今年就想着早几天干,好腾出些时间来收割小麦。”

在现场,记者看到大部分秧盘已经在田里摆好,上面盖着白色无纺布防鸟类啄食,秧盘的四周用泥块压好,防止风把无纺布吹散。刚刚忙完手头工作的农场主徐书平表示,今天他和妻子做的是一些收尾工作,上午就能将下秧工作完成,下午只需要开闸放水进秧田,促进秧盘里的水稻种子发芽即可,秧苗在秧田内的生长过程需要20多天时间。

今年58岁的徐书平过去一直从事稻麦机收服务。后来,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大,外加越来越多的小农户更乐意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出去,他才走上了粮食规模化种植之路,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些年来,他的土地承包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了500多亩,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实现了粮食从播种到收割的一条龙生产,他的家庭农场更是在去年被评上了“镇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我家采用的是传统的软盘育秧方法,所以没有在家暗化的过程,也没有喷滴灌设备,种子发芽全靠田里的水浸润。”徐书平说,这种的软盘育秧法既有好处也有不足。好处是技术非常成熟,已经沿用了十几年,卷秧盘放入插秧机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不足之处就是种子在完成发芽后就不能再长时间泡水,如果遇到大雨天气而秧田里的水无法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内涝烂芽等情况。

了解到很多大户用上了新式的流水线机械均匀播种、硬地硬盘育秧技术,徐书平夫妻俩也表示很是羡慕,但苦于农场的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暂时还无法引进。

即便如此,徐书平对自家农场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现在儿子也经常帮助我管理一些农场事务,对新技术的学习也很透彻,在理论这一块,他学得比我精。”对于儿子徐卫星,他不吝赞美之词,“咱们国家的农业能有这些年轻人愿意挥洒汗水,一定能够稳步向前。相信他能扛起书平家庭农场科技化发展的重任。”徐书平坚定地说道。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