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好吃的部分都给孩子,算溺爱吗?

本报记者 帅莹

近日,网上一则题为“允许孩子只吃哈密瓜甜的部分算溺爱吗?”的帖子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别让这种溺爱成为习惯,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理所当然。”“只要家长供得起,孩子愿意怎么吃就怎么吃。”……一时间,网友争论不休。

据记者了解,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不久前,就有网友晒出自家孩子吃剩的草莓,记者从照片中看到,十几颗草莓都只吃掉了尖尖,而剩下的部分则被丢在果盘里。虽然该网友表示吃剩的部分不会浪费,会由大人吃掉,但还是引来一些网友的批评之声。

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有了孩子之后,家里的食物分配悄然发生了变化,西瓜心、草莓尖……食物中最好的部位统统都归孩子所有,这似乎已经成为家庭成员的共识。“起初我没有把这当回事,直到发现孩子吃每样食物都习惯只挑好吃的部分,剩下的就丢在一边,从而造成了挑食和食物的浪费,甚至会因为看到其他人多吃了一口而哭闹不止。”陈女士觉得,每次都将最好的给孩子,不好的留给大人,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认为好的东西就应该属于他的。

在那之后,陈女士开始有意识地告诉孩子,父母将好吃的部分给他,是在教他表达爱的方式,并教导他不喜欢吃的东西要提前说,不能随意丢弃浪费。

市民赵女士认为,其实很多孩子未必是故意浪费,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父母平时的宠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的食物孩子确实咬不动剩下的部分,这时候,只要父母适当地给予正确引导,孩子应该就可以改掉这个坏习惯。

“如果父母在孩子只吃好的部分、将剩下的食物浪费时,还开玩笑地说‘孩子真会吃’,那他势必就会认为自己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赵女士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将水果或其他食物按每个人的量提前分配好,让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那一份,而不是习惯性替孩子“扫尾”。

应该如何看待父母允许孩子只吃“草莓尖尖”?专业人士表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看家长是否允许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家长提供这样的条件,是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向孩子传递些什么。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体会到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用爱去关爱身边人的话,那这样的方式并无不可。但如果说是让孩子形成一种“我就是中心,别人理应这样对我”的想法,则是不妥的。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何在“给予爱”和“别惯坏”之间寻求一个微妙的平衡,是很多父母的一个必修课题。该专业人士认为,家庭教育更应该提倡的是平等意识,家庭成员能够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平等地去享用一些好吃的东西。同时,家庭教育应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有所体现,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理解、体谅和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