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蒋秀枫
相关职能部门、利益相关方、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在开发区史巷社区崭新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里,他们一同参加了一场议事会,史巷社区党委书记叶振龙是这场议事会的主持人。自从有了协商议事会后,叶振龙有一个明显的感受:“话筒”被交到了更多人的手中,社区里涉及民生的大事小事解决得越来越快,结果也越来越让居民满意和信服。
“我们社区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并非仅是为协商议事提供一个新场所。”叶振龙说,“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里,我任组长,大多数协商议事室的成员不仅不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甚至都不是本社区的居民。他们中有的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是学校老师,还有的是公司的负责人。之所以选择他们作为协商议事室的成员,是需要他们提供专业上的帮助。”
叶振龙告诉记者,史巷社区下辖1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8000余人,涉及的民生问题繁多。以往,社区里一些民生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一方面是因为社区群众缺乏一个充分协商、说话的平台;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民生问题,不管是村委会还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来处理和解决。现在,社区将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一些在专业领域比较有权威的社会人士聘请为“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的成员,他们不仅能够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发声,还能给出令人信服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在这一模式下,一些民生问题得以又快又好地解决。
“在协商议事室里开会,我们社区书记扮演的是认真听讲的角色,更多的是专业人士和利益相关方、居民代表在发言,这样的议事会还挺新鲜。”史文奎是史巷社区居委会退休的老会计,现在他是“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会的党员代表。
“就拿周巷村池塘改造这件事来说,当时,这个池塘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影响附近村民的生活。通过‘有事好商量’,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以及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进行商讨。一个多月之后,这个池塘就面貌一新,且有了后续长效治理的方案。这样的结果得归功于‘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这一平台。”史文奎说,“之后,史巷村垃圾房改造、完善村规民约、工业园厂房改造等社区涉及民生的事情,都在协商议事室里进行了商讨,并一一得到了解决。”
“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叶振龙表示,史巷社区打造“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让群众有了可以平等而充分协商、说话的平台,有效地构建了政治协商与基层协商的“议事链条”。
“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协商议事,一般分为三个环节来进行。”叶振龙介绍说,“议事前,确定人员、精选议题。要充分考虑议题类型、涉及范围、复杂程度和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同时明确各层面参与协商议事的对象;议事中,深入调研,协商沟通。坚持‘不调研不协商’原则,围绕协商议题,深入一线查实情、深入群众听民声、深入研讨出真知。通过会议协商、书面协商、网络协商等多种形式,实现面对面沟通协商、线上线下互动协商、场内场外联动协商。召开由协商议事室成员、利益相关方代表、党员代表等参加的协商议事会,邀请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并现场介绍情况、回应相关意见和建议,促进多向沟通协商,广泛凝聚共识;议事后,成果转化、监督反馈,及时汇总整理协商意见建议,对需要落实的事项,积极组织实施,公开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叶振龙表示,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议”的是一件件关乎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大事,只有真正做到工作上依靠群众、成果上惠及群众,协商工作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群众。“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要坚持办下去,协商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才能让社区面貌越来越好,社区居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