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校本研训的“催化剂”

核心提示: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在教师管理中,“鲶鱼效应”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一种保持学校活力的创新效应。

冷文跃

“鲶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也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在教师管理中,“鲶鱼效应”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方式,是一种保持学校活力的创新效应。如果把教师管理过程比喻为一场复杂的化学反应,那么新引进学校的一条条“鲶鱼”便是这场化学反应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一些教师经过培训、学习、实践之后易形成自己的“轨道式思维”,而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又强化了这种轨道效应,停滞在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缺乏新鲜感和活力,产生了惰性,失去了竞争力,“斗志衰退,老气横秋”。此时,支教老师的引进,新进教师带着特有的工作热情,面对一个新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自然可以擦出许多“火花”来。这些“鲶鱼”的引进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动”的环境甚至是“动”的主流,使学校在“动”中发展,更重要的是它给学校引入了竞争机制,给全体教师带来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工作热情。

立足“基石”课堂,夯实教师专业素养

支教老师大多居住在城里,基本是准时到岗,准点离岗。那靠什么领先同行的呢?主要是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决胜课堂。我校立足“基石”课堂,夯实教学“五认真”,提出具体的校本化要求。

在备课方面,提出三步模式要求,即自主设计预案、研讨确定共案、创新建立个案。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的七大主张,分别是:主张情境引入是“真现场”,自主预习是“真学习”,课堂展示是“真交流”,小组合作是“真互助”,质疑问难是“真问题”,教师点拨是“真需要”,当堂反馈是“真训练”。

教学质量过硬的支教老师,堂堂课都堪称精品,经得起老师们的随时推门听课,他们不是靠打课时抢夺战,作业题海战,而是向45分钟要效率,精选题目,训练到位。提出校本化的“基石”课堂,正是要锤炼老师们的内功,从根上夯实教师专业素养。

活用多彩校培,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创新沙龙论坛。本学期“琢石讲坛”是以学校支教教师为主讲人的问题驱动式的系列讲坛。这个讲坛使老师们隐性的有效方法显性化。一方面,每位主讲教师带着智慧、经验和信息而来,他们的分享成为老师们提升教学技能的“点金石”。另一方面,“琢石讲坛”也是微课题成果呈现的一种途径,是研究成果推广与运用的媒介。

构建灵动团队。加强集体备课。定时定点分学科组织大集备活动,“走廊教研”“餐厅教研”“操场教研”“QQ教研”“微信教研”随处可见。成立学科中心组。学科中心组导师中的支教老师对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训,针对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进行专题交流研讨。在团队建设中,支教老师不分彼此,责无旁贷地成为界中的一员,在集备和各种学科组活动中,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一徒多师”促能。为了尽快解决青年教师“水土不服”的问题,学校开展“一徒多师”活动。支教老师深入了解徒弟的教学素质和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拟定培养计划。满足青年教师随堂听课的要求,接受咨询,解答教学疑难。听徒弟课每两周不少于一节,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全过程指导:指导徒弟备课、上课、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对试卷进行讲评和分析、教改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并对他们的教学效果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青年教师主动做到听指导教师的课,每周不少于1节,并认真做好记录。虚心接受师傅全过程教学指导。不同的支教老师带给青年教师不同的教育教学启迪,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琢石”动力支撑。“琢石杯”课堂教学比武,通过“磨课”让教师深刻体验到“痛并快乐着”的滋味,凤凰涅槃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支教老师在磨课中提出的中肯建议,新颖的点子,让思想与思想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沃土,发展动力的支撑。

强调研思结合,助力教师专业腾飞

加强教学反思。支教老师的教学反思总是犀利独到,让老师们耳目一新,拓展老师们的思维深度。他们反思这节课究竟应该干什么?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问题?该怎么提问?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反馈?哪些细节改进后变得更加精致与美丽?环节该怎样设计会变得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哪些地方的语言,修改后能一鸣惊人?他们将反思持之以恒,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我们就会驶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就会向名师更近一步。

加强微课题研究。这些微课题研究,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在日常教学中寻找有效方法,并不断进行验证,改进教学。它是支教老师自主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变革,这种“小切口,深分析”的微课题研究很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别、不同层级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加强微课题研究实践,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支教老师的引进,吹皱了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他们对专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促进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校园里教研氛围浓厚,无论是新入编的年轻教师、工作多年的老师,还是一直领先的骨干教师,大家在教育教学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得学校的发展底气十足,后劲勃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鲶鱼效应”真是校本研训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