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骚扰”式营销,你会怎么办?

律师:应当尝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

核心提示: “跟轰炸机一样,烦死了!”“我深有同感,最近三天两头都是滨江商铺电话,搞得头疼。

“跟轰炸机一样,烦死了!”“我深有同感,最近三天两头都是滨江商铺电话,搞得头疼,我们这些私人的电话是怎么到他们手上的呢?”“暑假一开始接到很多补习班的电话,直呼××的家长,请问孩子的信息是谁泄露的?”……

7月12日傍晚,丹阳日报微信公众号上一则标题为“受够了!滨江国际商城,请放过丹阳人”的新闻,引起了我市众多市民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留言,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也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措施,还市民一个清静。针对此事,记者昨日进行了走访。

※文/小茅

“骚扰”电话涉及行业多

“您好,您的宝宝出生了吧?建议您给孩子选择一款营养充足的配方奶粉。”“您好,我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建议您给孩子上保险要趁早。我们公司现有几种保险产品很适合孩子,您有意投保的话,我可以给您介绍一下。”……近日,魏先生每天都会接到婴幼儿产品推销员和保险公司业务员打来的骚扰电话:“真是太烦人了,这些推销电话不分早晚地打来,严重影响了我和家人的生活!”

今年6月初,魏先生的妻子顺利产下一个女婴,一家人都很高兴。妻子出院后回家坐月子,骚扰电话便随之而来。6月中旬的晚上,魏先生接到第一个推销电话。对方自称是一家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人员,想要进行新生儿调查,并且能够准确地报出新生宝宝的出生日期、性别及父母姓名。对方先是热情地介绍了一些新生儿保健知识,正当魏先生仔细聆听时,对方突然转变话题,开始推销一款婴儿配方奶粉。尽管魏先生一再表示不需要,但对方仍不放弃,继续卖力宣传产品。无奈之下,他挂断了电话。

此后,魏先生不断接到各种婴幼儿产品以及保险推销电话,最多时一天接了十几个。“我倒是没什么,但妻子还在坐月子,身体尚未恢复,这样的骚扰电话让她无法好好休息。”魏先生气愤地说。

采访中,如何拒绝这种推销电话,不少有经验的市民也有不同的支招。“质问对方从哪里拿了我的电话号码,再打来就报警。”“下载一个拦截软件,标记该号码为推销或诈骗,下次再打来直接挂掉。”“直接拒绝,对他们推销的任何东西都明确表示不需要。”另外,在拒绝中,最好不要说“现在不方便接听电话”、“没钱”之类,否则这种电话稍后还会再来。

在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接到过类似的推销电话,而且涉及行业也是非常之多。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推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大公害,不少市民质疑个人信息被泄露。

电话信息泄露环节多

“自从我买了房子后,便受到各种家装电话的不停骚扰。”今年初,刚在开发区某楼盘买了新房的张先生说,“有一次,在接到一装修公司电话时,我曾问过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电话的。当时工作人员很坦然,说是他们的电话是买来的,大概一元钱一个人。当我询问他是从哪买来的号码,他则表示不知道。”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内人士表示,电话信息泄露环节相当多。“譬如说,你买了某楼盘的房子,你的个人信息就处于半公开的状态,销售人员、物业人员、包括小区水电工、维修工等,都可能会有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因为他们很可能经常会有事要找业主。而如果其中某个人私下卖出小区业主的名单,根本就无从查起。”该人士说,“还有一种情况,譬如一个装修公司跟某个小区里的某个人比较熟悉,从而拿到了该小区业主的信息,而另一家建材商通过某种方式拿到了另一个小区的业主信息,装修公司跟建材商之间,很有可能会出现信息互换。通过不断的信息互换,他们每家都可能会拥有好多小区业主的个人信息。”

另外,随着网购风行,在各网站注册、购物时也都要填写个人信息。在网购的快递包裹中,市民姓名、手机号、地址等这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也被暴露着。还有就是旧手机,卖掉旧手机时虽然有些人会格式化手机,但其实被删除的数据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复原的,很多不法分子就是通过数据复原获取手机号等一系列个人信息,再高价出售!

移动运营商:自己也在忍受这种“骚扰”

“这种推销电话,我们真的是没法禁止,除非是有公安部门或是检察院出具相关证明,我们才可以将其电话号码停用。”采访中,电信公司和移动公司相关人员也表示很无奈,“我们也经常接到这种推销电话呢。”

据了解,各移动运营商对于诈骗电话、垃圾短信都有其自己的一套核实、评定流程,但对于推销电话,却是没什么好办法。尤其是像这种情况,商家每次打过来都是不同的号码,应该是通过网络软件来拨打电话的,挂断后再回拨,一般都成空号了。

律师:应当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

“通讯信息是个人隐私权的一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的出售,是违法,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丹阳市人大代表、江苏瀛尚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丁斌说,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买卖个人信息违法,利用买卖的个人信息进行骚扰式营销,更侵害了很多普通公民的利益。但是,违法成本低,公民维权成本却很高。丁斌律师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制裁骚扰电话的明细法规。虽然《宪法》和《民法》中都有关于保障公民人身权益的条文,但在实际操作上却面临很多困难,被骚扰者往往很难取证、难以掌握骚扰者的真实身份等,使得这种骚扰式营销大行其道。

如何制止骚扰式营销,丁斌律师认为,应当加紧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政府部门也应当采取行政措施,对泄露个人信息和骚扰电话进行打击。此外,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还应当从技术上对骚扰式电话进行堵截,例如,由电信服务提供商采取限定骚扰电话功能的措施,如果受到严重骚扰,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要求电信服务商提供侵权人的身份信息,以便于被侵害方采取法律措施。

如果再遇到这些骚扰式营销,我们应当尝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丁斌律师介绍,如果发觉自己的通讯信息被人泄露,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公安机关查处。如果构不成犯罪,也可以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非法提供自己通讯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及电话骚扰自己的人赔偿损失,包括财产损失等。

责任编辑:王渊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