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 需警惕混合感染风险

核心提示: 随着秋冬季节交替,气温骤升骤降,我市多家医院儿科门诊近期迎来就诊高峰。

bf97aa257c5a1afe89d9e4df602a2cea

图为医生正在为患儿诊治。 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讯 (记者 姜康 通讯员 张艳)随着秋冬季节交替,气温骤升骤降,我市多家医院儿科门诊近期迎来就诊高峰。记者从云阳人民医院了解到,近一周儿童呼吸道感染就诊量激增,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交替流行,部分患儿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等症状,需警惕混合感染风险。

“本以为只是降温冻着了,没想到烧了三天,体温还是退不下来。”市民陈女士的儿子今年7岁,上周突然发起高烧,体温飙至39.5℃,服用退烧药后仅短暂缓解,还伴随剧烈咳嗽和呼吸急促。焦急的家长带着孩子前往云阳人民医院就诊,经核酸检测确诊为合胞病毒感染。无独有偶,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睿睿也因持续高热、头痛乏力就诊,最终确诊为甲型流感,“孩子一开始只是精神差,后来越烧越厉害,还说肌肉酸痛,这才意识到不是普通感冒。”睿睿妈妈说。

针对当前儿童呼吸道病毒高发的情况,云阳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高一诚结合临床接诊案例,详细解读了目前主流病原体的核心特点,同时分享了科学实用的防护建议。

“这段时间门诊里,合胞病毒、甲流病毒、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感染的孩子特别多,家长们很容易混淆症状。”高一诚介绍,合胞病毒往年多在9月到次年3月流行,今年不仅流行时间提前,感染人群也有了明显变化,“以前主要是两岁以下的小宝宝容易中招,表现为气喘,现在不少学龄前儿童甚至小学生也会感染,症状多是高热、咳嗽,和流感很像,很容易误判。”他特别提醒,合胞病毒传染性极强,通过飞沫和接触就能传播,幼儿园、学校这类人员密集的地方很容易出现聚集性感染,而且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谈及甲型流感病毒,高一诚表示,进入11月后,甲流的活跃度大幅上升,“甲流最典型的就是高热,很多孩子体温能飙到39℃以上,吃了退烧药也不容易降下来,还会伴有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乏力这些全身症状。”他解释,甲流传播速度快,在人群密集场所很容易扩散,但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如果早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不仅能有效治疗,还能降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

在防护方面,高一诚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和儿童生活习惯,给出了具体建议:“首先穿衣要灵活,早晚温差大,建议给孩子穿‘洋葱式’衣物,方便增减,避免穿太多出汗后着凉。体质弱或过敏的孩子,大风降温天尽量少出门,要出去就选中午温暖的时候。”他特别强调了卫生习惯的重要性,“饭前便后、外出回来,一定要让孩子用流动水加肥皂或洗手液洗手,至少洗20秒,还要避免用手摸口鼻眼,家长回家后也得先洗手消毒再接触孩子。”

同时,高一诚提醒家长要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孩子的玩具、餐具、绘本这些常用物品也要定期清洗消毒。”在饮食和睡眠上,他建议多给孩子吃新鲜蔬果和鱼虾、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少吃油腻辛辣的零食,“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充足的睡眠才能让免疫力跟上。”最后,他强调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流感疫苗、合胞病毒疫苗都能降低感染风险,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免疫规划及时接种。”

“当前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家长无需过度恐慌,但要密切关注孩子健康状况。”高一诚提醒,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同时建议学校和幼儿园加强晨午检、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共同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