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谢超 通讯员 吴启超)随着全市40余万亩水稻收割完毕,我市秋粮归仓工作正全面展开。记者近日在江苏省苏南储备粮仓储丹阳基地看到,一辆辆满载稻谷的货车正有序驶入数字化卸粮通道。与此同时,多台电动叉车在作业区灵活穿梭,将刚卸下的大米快速转运入库。
这里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近零碳粮仓”,正以全天候高效运转状态,迎接“新粮”入库。
基地内,智能扦样、自动质检、精准计量……全流程自动化环节井然有序。“过去粮食入库需要大量人工操作,现在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基地负责人吉黔晖介绍,一辆运粮车从进入基地到完成全部入库手续,仅需约15分钟。更重要的是,从粮食装卸到在库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由稳定的绿电驱动。
与传统粮仓不同,基地打造的“近零碳粮仓”系统,融合了仓顶光伏发电、电动运输设备和智能粮情监控等多项技术,构建起一套全程零碳、智能控制的现代化储粮新模式。
传统粮仓在粮食入库、储存等环节中往往依赖非清洁能源,且粮食损耗率较高。而在这里,技术创新让粮食储存变得更加绿色、高效。在基地的控制中心,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粮仓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对仓内环境进行精准调控。
“我们不仅实现全绿电运行,粮库配备的叉车、清洁车也全部电动化,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吉黔晖说,通过智能粮库系统实时掌握粮食的在库情况,并通过低温储粮技术和氮气气调储粮技术严控粮堆的温度、粮食的水分和病虫害的发生,极大程度保证减损增效。
光伏赋能,使得粮仓迈向“近零碳时代”。基地内最引人注目的是整齐排列在仓顶的光伏板,日前竣工的929千瓦仓顶光伏项目,即将正式并网。苏南储备粮仓储丹阳基地电力服务专员郑潇介绍,基地的光伏发电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目前发电量不仅能完全覆盖工作区与生活区用电,还有约30%的余电上网销售,在保障运营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据测算,“近零碳粮仓”每吨储粮年电耗仅为5至10度,较常规粮仓能耗下降70%至80%。
据悉,基地全部建成后仓容可达20.89万吨,是江苏仓容最大的绿色生态化高标准粮仓。值得一提的是,供电保障是项目建设的“先手棋”。去年,项目组提出临时用电申请后,国网丹阳市供电公司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通过全程代办、压减内部流程,提前5天完成临时用电接入,为粮仓主体建设抢出关键工期。
今年6月初,粮仓主体完工急需压仓检验时,供电公司再次高效响应:大客户经理现场验收、次日完成2530千伏安业扩新装送电,实现从临时用电到正式用电的无缝切换,确保粮仓如期投入使用。
“近零碳粮仓”不仅是对传统粮仓模式的革新,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具体实践。阳光下,基地内的光伏板熠熠生辉,一辆辆完成卸货的车辆缓缓驶出。“近零碳粮仓”内,新入库的粮食即将开启它们的绿色储存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