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超
川流不息的市井烟火中,有一些时光被烘焙得格外温柔。在市区姜家园路不起眼的街角,“梵西烘焙”的暖光招牌亮了五年。这里没有连锁店的标准化面孔,却以其固执的“当日”哲学和手作温度,成为一些市民味蕾与心灵共同依恋的“秘密据点”。
店主周美,是一位29岁的镇江姑娘,也是这家小店的灵魂。令人意外的是,这位能与面粉、奶油娴熟对话的女子,曾是一名与代码打交道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段短暂的文员生涯后,她发现自己的心之所向并非冰冷的屏幕,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烤箱与面团。“就觉得这个行业能把‘新鲜’本身作为一种礼物带给大家。”于是,她毅然转身,从学徒做起,在飞扬的面粉中,重新找寻人生的配方。
2020年,梵西烘焙在一众期待中悄然开业。周美与丈夫的共同愿望朴素而真诚:“没想过要做多大,只想开一家‘大家能轻松走进来,像拜访邻居家厨房一样自在’的小店。”
推开门,麦香扑鼻,时光在这里仿佛慢了半拍。明亮的空间里,没有浮夸的装饰,只有货架上排列整齐、刚刚出炉的面包,每一个都带着手作的痕迹。开店五年,周美守着一个在外人看来有些“执拗”的规矩:当天产品当天清,绝不让一个隔夜面包流入新的一天。
“清晨现烤的面包,如果到晚上还没找到归宿,它们最终的旅程就是被我们自己内部消化,或成为员工的餐点,再或者被舍弃。”周美轻柔地抚过一排碱水贝果,语气却无比坚定,“就像我们做蛋糕用的芒果,永远是当天现切。我知道泡了糖水的芒果颜色更漂亮、存放更久,但那会丢失水果转瞬即逝的清甜。”
即便在原材料飞涨的时期,有人劝她改用便宜的植物奶油,她也从未动摇对“蓝风车”动物奶油的坚持,“从2020年到现在,哪怕疫情最艰难时也没换过。味道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好与坏,舌尖一试便知。”
这里的招牌,是写在味蕾上的“手工情书”。手工蛋卷比机器量产的多三分人间烟火气的酥脆;无糖无油的碱水贝果,在咀嚼中能品出麦粒最本真的甘香;而最具话题性的,莫过于那款结合了丹阳本地风味的肴肉恰巴塔——将地方特色的肴肉与香葱揉进欧包的气孔中,咸香交融,成了许多老顾客口耳相传的必买款。
面对产品同质化的浪潮,周美有自己的节奏:“我不想盲目追逐瞬息万变的网红款。我只想安静地做好基础款,做大家吃完后会不经意地对家人说‘这个好吃’的那种味道。”
“曾经有位熟客开玩笑,说想尝尝有‘丹阳魂’的面包,我们就当真了,反复调试了不下几十次。”周美笑道,“没想到这个大胆的尝试,竟成了我们连接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味觉纽带。”
在梵西,顾客与店主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买卖。
“下班顺路过来,带一个贝果当明天的早餐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正在店内挑选的上班族李一伊告诉记者,“你永远不用担心会买到昨天的库存,这种安心感,在别处很难找到。它不像一家店,更像一个可靠的食物补给站。”
这份因“安心”而生的信任,渐渐发酵成了更深的依赖与温情。另一位顾客王蕾对此感触颇深:“有一次想给有糖尿病的父亲订生日蛋糕,只是随口一问,店主就耐心地沟通,最终做出了三分糖的版本。父亲吃得特别开心。”王蕾笑称,“她不是在做生意,她是在‘懂你’。”
而最让周美动容的是顾客们不经意的“反哺”。前年冬日一场大雪,外卖范围收缩,一位老顾客竟主动联系配送平台,默默帮她扩大了配送范围,只为让更多邻居吃到这口温暖。“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了!”周美回忆时,眼里有光。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暖意,交织成了梵西与顾客之间牢固的情感纽带。如今,当夜幕降临时,梵西的灯光依旧温暖。对于丹阳这座城市而言,它早已超越了一家烘焙店的功能:它是一个放学后治愈疲惫的甜味角落,一个下班途中捎回明日早餐的安心所在,更是一个用五年时光慢慢发酵出的充满麦香与诚意的温暖共同体。
在这里,周美和她的顾客们共同守护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每一口新鲜,都是对平凡日常最温柔的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