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通办”火热与“隐形未婚”冷静

核心提示: 记者昨日从市民政部门获悉,截至11月10日,我市今年1~10月婚姻登记相关数据新鲜出炉。

本报讯 (记者 郡玉)记者昨日从市民政部门获悉,截至11月10日,我市今年1~10月婚姻登记相关数据新鲜出炉。数据显示,全市共办理结婚登记2739对,较去年同期增加276对,同比增长11.2%。而在结婚登记量整体上扬的图景之外,一个选择“只办宴、不领证”的群体也悄然存在,构成了观察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另一面镜子。

一增一减:数据变化背后的婚恋情况

2739对,同比增长11.2%。这一增长背后,“全国通办”政策成为重要因素——其中一方为外地人的跨区域婚姻登记从628对猛增至1470对,增幅达134.1%。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发展活力的体现。随着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成效显现,越来越多外来人才选择在此安家落户。婚姻登记的“跨省通办”,不仅解决了异地户籍人员的实际困难,更成为城市包容性与吸引力的生动注脚。

结婚登记类型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补办登记371对,补领结婚证776对,显示出市民对婚姻法律效力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从跨省通办到证件补领,一系列数据勾勒出我市婚姻家庭关系稳定发展的新图景。

与此同时,离婚数据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离婚申请撤回比例从1.15%升至1.44%,显示部分夫妻在抉择过程中更加理性。

一热一冷:有些年轻人为何“办宴不领证”?

在结婚登记量整体上升的热潮中,一种“只办宴、不领证”的选择正在部分年轻人中流行。

市民王先生与女友恋爱长跑四年多,于今年年中举办了盛大的喜宴,却并未领取结婚证。“这是我们共同的决定。”王先生坦言,举办婚礼是对彼此感情的认可,但领证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束缚,两人希望花更多时间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价值观。

同样情况的聂女士则因工作繁忙,一再错过心仪的领证“好日子”。如今女儿的出生,可能将成为推动他们办理登记的直接动力。“孩子上户口需要,我们会去领证。”聂女士表示,“但从情感上讲,我们认为证书并不能保障感情。”

这些“办了喜宴不领证”的案例,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婚姻的重新审视。在他们看来,感情的实质远比法律形式更重要,婚姻的价值正从“制度保障”向“情感认同”转变。

一松一紧:政策便利如何回应观念变迁?

面对年轻人婚恋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婚姻登记政策却在持续“做减法”。今年5月实施的“全国通办”新政,彻底打破了户籍限制,让异地户籍人员在我市办理登记的数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政策实施半年来,我市婚姻登记数量显著增长,尤其是异地户籍人员登记比例持续攀升。”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王乾贵表示,政策的便利性直接激活了潜在的登记需求。

但在服务“松绑”的同时,对于婚姻法律关系重要性的提示却在“收紧”。相关负责人特别指出,合法的婚姻登记是享受一系列公共政策与福利的前提。“除了众所周知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益保障外,国家推出的育儿补贴等社会福利,均需以结婚证作为必要凭证。”

该负责人提醒,选择“只同居不领证”的情侣可能在此类情况下面临权益无法保障的风险,建议在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前务必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

据了解,我市将在持续优化登记服务的同时,加强婚姻家庭辅导,通过“幸福婚姻课堂”等形式,引导市民在理解权利义务的基础上,树立更为理性的婚恋观。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