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光伏下的“金色”增收与“绿色”账本

核心提示: “你看,这片区域就是我们即将竣工的‘茶光互补’项目,预计年底就能并网发电。项目投产后,除了每年有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后期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创造条件。”秋风习习,茶香悠悠,司徒镇屯甸村党委书记毛锁龙指着一大片青翠的茶园向记者介绍。

本报记者 谢超

“你看,这片区域就是我们即将竣工的‘茶光互补’项目,预计年底就能并网发电。项目投产后,除了每年有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后期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创造条件。”秋风习习,茶香悠悠,司徒镇屯甸村党委书记毛锁龙指着一大片青翠的茶园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司徒镇的土地正悄然经历一场“阳光革命”。昔日单一的传统种植、养殖水域,如今被一排排整齐划一、蔚为壮观的光伏板阵列覆盖。阳光洒下,板面波光粼粼,仿佛一片“蓝色海洋”。在这片“海”之下,藏着司徒镇精心核算的两本账——一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账”,另一本则是关乎长远发展的“生态账”。

“茶光互补”:板下生“金”,叶上吐“绿”,算好立体增收账

屯甸村位于我市低山丘陵农业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稳定度高,较为适合光伏项目建设。作为我市茶叶的优产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政策环境下,屯甸村党委班子深入走访调研,与新能源企业三峡丹阳公用发电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出“茶光互补”模式:光伏板可以增加散射光,减少直射光,对茶树有遮光作用,迎合了茶树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的特性。

“可别小看这些‘板下茶’,光伏板不是全盖住,而是根据科学计算的高度和间距设计,能有效过滤部分强光直射。我们都知道,优质茶叶并不需要暴晒,而是喜欢这种柔和的漫射光。”三峡丹阳公用发电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部经理胡进介绍,“茶光互补”模式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够有效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茶叶种植和节能减排两不误。

一“遮”一“挡”,探出了经济效益的新空间。

“‘板下茶’因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茶叶持嫩性更好,氨基酸含量更高,品质普遍优于常规茶园。到盛产期,仅茶叶一项,亩均产值预计能突破8000元。”毛锁龙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700亩光伏板的土地租金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另一方面,屯甸村积极引进军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茶园进行管理运营,推动村企“联姻”新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5万元的经济收入。

“光伏板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使茶园内空气湿度更适宜茶树生长;同时,还能为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形成独特的‘板下生态微系统’。”胡进告诉记者,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4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

“渔光互补”:水上“发电”,水下“养鱼”,达成一本双赢账

如果说“茶光互补”是向空间要效益,那么“渔光互补”则是向水面要潜力。在司徒镇丁庄村,760亩的鱼塘水面被划分成多个区域,一片片蔚蓝色“光电海洋”随波光跃动,将水面变成收集阳光、输送电力的“能量方阵”。

“以前养鱼,怕高温缺氧,现在光伏板遮掉一部分阳光,水温没那么高,鱼不容易得病,长得也更健壮。我们还在试验,在上层养对光照需求不高的鱼类,下层养些喜阴的虾蟹,效益还能再上一层楼。”养殖户张小栋一边给鱼投喂饲料,一边向记者介绍。

“渔光互补”的亮点在于一体两用——水上发电、水下养殖,让一片水域既能产清洁能源,又能育生态水产,真正实现“1+1>2”的综合效益。

“适度的遮光有效抑制了水体中藻类的过度繁殖,改善了水质,减少了渔药使用,使得水产品更绿色、更安全,市场竞争力更强。”胡进告诉记者,光伏发电还可以就近用于养殖区的增氧机、水泵等设备,降低了外购电成本,甚至在电网断电时能作为应急电源,保障养殖安全。

两本账的融合:绿色发展的司徒答卷

“当初引进这个项目时,心里也有过犹豫。”司徒镇党委书记蔡辉斌坦言,“怕影响农业,怕破坏环境。但现在看来,只要科学规划,‘光伏+’不仅不是对立面,反而是现代农业和生态保护的‘最佳合伙人’。”

司徒镇的千亩光伏项目,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它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蓝色光伏板”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绿色转型的“金色名片”。

一本“经济账”,融入了“生态”因子;而“生态账”上,也闪烁着“经济”效益。这两本账,最终汇成了一本可持续发展的“大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司徒正用实践书写着一份关于未来农业与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