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丹北宣
在丹北镇金桥村一片占地百亩的土地上,一棵棵苍劲的黑松是张金惠近十年心血的结晶,更成为带动一方乡亲致富的“绿色银行”。从专注于景观苗木的匠人,到整合资源、振兴乡村的创业者,金桥杏花园负责人张金惠用他的坚守与创新,在田野上书写了一段动人的共富故事。
坚守:从一棵松到一片林,匠心培育“绿色活古董”
走进位于金桥村的金桥杏花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园内两千余棵姿态万千的黑松。它们并非寻常苗木,其中绝大多数树龄已逾70年,是张金惠近十年来踏遍周边山林,精心寻觅、收购并移植而来的“绿色活古董”。
“每一棵黑松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张金惠抚摸着粗糙的树皮说。凭借独到的眼光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他将这些原本生长于山野的野生松树,培育成高端景观苗木,主要销往江浙沪等地的高档住宅区与别墅区,让自然的野趣融入现代都市生活。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他的黑松在市场上树立了金字招牌。目前,黑松的产值占整个园区总产值的三分之二,是园区名副其实的“招牌”。
开拓:盘活闲置资源,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板
2016年,怀着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的想法,张金惠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牵头几位投资人,投入数百万元,承包了金桥村闲置的占地300亩的杏花园基地,创建了集种植、养殖、餐饮、观光于一体的金桥杏花园生态基地。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看着可惜。”张金惠回忆道。在他的统一规划下,这个生态基地迅速发展起来:近五十亩的黑松景观区、二十余亩葡萄园、三十余亩桃园,以及四十余亩水面的鱼塘和配套饭店相继落成……昔日闲置的土地被彻底激活。
选择黑松,并非偶然,而是时间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清醒抉择。在张金惠看来,黑松是“树木里的收藏品”——它虬枝苍劲、姿态古雅,一棵成景的古松往往需要数十年的自然生长,这份时光沉淀的美,是普通苗木无法复制的。随着江浙沪高端地产对自然美学和即时成景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些被精心修复、造型独特的“活古董”便成了市场中的稀缺资源。
更重要的是,黑松承载着他“点绿成金”的愿景。他将目光投向深山,专门收购那些因环境变迁而濒临闲置的野生老松,既让这些自然遗产重获新生,又规避了漫长生长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一棵黑松,就这样连接起山野的过去与城市的未来,在生态与经济的平衡间,找到了那条独特的致富路。
共富:租金+薪金,让“闲散”老人老有所为
投资人入驻,不仅让杏花园旧貌换新颜,更为金桥村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每年30万元的稳定土地租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为解决当地老年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路径。
园区每年固定招聘十余名本村60岁以上的村民,从事苗木养护、果蔬种植等轻度劳动,人均年收入2万元。“我们这些老人,不能出去打工了,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挣到钱,日子宽裕了,人也精神了。”一位正在修剪枝条的工人笑着对记者说。这份收入,对于农村老人而言,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一份体现自我价值的尊严。
融合:联动红色资源,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金桥杏花园的成功,其意义远超一个农业项目本身。它与毗邻的“张雅琴事迹陈列馆”自然串联,形成了“观红色事迹、赏生态园林、品乡村美食”的特色旅游线路,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内容。
今年国庆假期,该园区8天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旺盛的人气印证了这条文旅路线的成功。“游客来了,不仅能接受精神洗礼,还能留得下,有玩、有吃,整个村的活力就起来了。”金桥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站在园区的高处,满目苍翠。张金惠,这位从黑松林中走出来的创业者,不仅让自己珍爱的树木找到了更大的舞台,更是用一片丹心,为家乡父老乡亲撑起了一片共同致富的绿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