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弄“铁牛” 沃野待开镰

本报记者 印牧欣

“你看,所有机器都已上油、检修完毕,旋耕机、开沟机、播种机安装好了,烘干机也调试好了,就等着开镰。”近日,陵口镇文正家庭农场的“90后”新农人陈芸指着仓库里的各种农业机械信心满满地说。

陈芸出生于1990年,父亲陈文正是农场创办人。2013年,陈芸辞去工作,回乡协助日渐年迈的父亲务农,渐渐和土地结下了深厚感情。

陈芸所学专业是数控技术与应用,对机械并不陌生。刚种地时,她就开起了插秧机。“农机个头大,像铁牛一样,加上田里路不平,和开汽车完全不同。那时候没有北斗导航辅助,我插的秧总是歪的。父亲安慰我,能把秧插进田里就很好了。”

秧歪了,陈芸就一遍遍回头看、调整方向;天热中暑,她就吹吹电风扇继续干……在父亲的鼓励下,凭着不服输的韧劲,陈芸渐渐“拿捏”住了各类农机。“很心疼,但干农业哪有不苦的,只能硬着头皮让她上。”陈文正说。

十多年来,陈芸协助父亲把农田从200多亩扩大到1100多亩。农机也在最初1台老旧收割机、1台拖拉机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到5台收割机、6台拖拉机、4台插秧机、3台植保机、5台烘干机和2架无人机,现已能满足2000多亩粮食的种植需求。粮食产量也稳步提高,就拿小麦来说,亩产从600斤增至1100斤。

农机维修方面,陈芸从“帮拿、帮买零件”慢慢成长为“听声辨故障”的行家。“听到收割机割台‘咣当’响,多半是链条松了,紧紧螺丝就好;烘干机有异响,可能是马达或轴承的问题,要及时检修。”她说。

如今,除了特别重的体力活,父亲会做的农活陈芸都能独立完成。她还学会了父亲不曾接触的无人机飞防,极大提升了田间管理效率。平时,她还会指导周边农户维护农机,农机出了故障,她也常主动帮忙,“有次附近一家农户的旋耕机刀架掉了,我用电焊帮他们修好了。”

风吹稻浪,丰收在望。“今年天气不错,估计水稻亩产比去年能高两成,达到1450斤以上。”陈芸说。11月初即将开镰,她打算免费帮周边老弱病残和贫困户收割,让丰收的喜悦,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