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张女士收到的免费快递包裹。 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记者 姜康
“拆开快递看到陶瓷餐具和‘50元京东E卡’,我以为是‘双十一’的意外福利,差点就把个人信息透露出去了!”26日,市民张女士拿着一个标注“京东双十一专属礼品”的快递包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险些落入诈骗陷阱的经历。自“双十一”购物季开启后,此类以“免费赠送”为幌子的诈骗快递悄然出现,警方提醒消费者警惕“天上掉馅饼”的套路。
当日上午,张女士在小区快递驿站取到一个陌生包裹,外层包装印着醒目的“京东双十一专属福利”字样,收件人信息准确无误。“最近在京东商城买了不少东西,当时没多想,以为是平台给老客户的回馈。”张女士回忆,拆开包裹后,里面的物品让她更添期待——一套质感不错的陶瓷碗碟、一张印刷精美的“50元京东E卡”,还有一张印着“家电维修补贴”的卡片,以及一张写着“礼品激活说明”的宣传页。
“餐具看起来挺精致,E卡也像模像样,我当时还跟家人说‘京东这次福利真走心’。”张女士笑着说,可当她拿起宣传页细看时,心里犯起了嘀咕。页面上写着“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兑换激活E卡”,还标注“24小时内激活有效”。“平时京东的活动都是在App里直接操作,从没让加私人客服的,这步骤有点奇怪。”张女士说。
带着一丝疑虑,张女士没有立刻扫码,而是先尝试刮开“京东E卡”的密码区。她打开京东App,按照提示绑定卡券,系统却弹出“卡密无效”的提示。“这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假的?”张女士说,她马上打开浏览器,输入“京东双十一 免费礼品快递 诈骗”,页面瞬间跳出数十条类似案例——不少网友晒出和她收到一模一样的包裹,有人扫码添加“客服”后,被要求提供手机号、银行卡号甚至短信验证码,最终遭遇盗刷或信息泄露。
“看到那些案例,我后背都冒冷汗了!”张女士说,她当即意识到自己遇到了诈骗,赶紧把包裹收起来,第一时间联系了媒体。“我想把这事说出来,防止有人上当。”采访中,张女士还现场演示了扫码过程,手机屏幕显示添加的是一个没有官方认证的个人微信账号,头像和昵称却刻意模仿“京东客服”样式。
为核实情况,记者联系了京东官方客服。客服人员明确表示,平台在“双十一”期间的所有礼品发放、优惠活动,均通过京东App、官方网站等正规渠道公示执行,绝不会以私下快递包裹、扫码添加客服的方式,要求消费者提供手机号、礼品卡编码等信息。
该客服进一步解释,此类伪造的“京东礼品套装”是诈骗分子的“信任道具”,包裹内陶瓷餐具的成本极低,“京东E卡”“家电维修卡”均为假冒,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消费者的收货信息,以‘免费福利’降低大家的警惕心,最终目的是通过后续沟通套取个人信息或诱导转账。”
针对这一新型诈骗手段,记者咨询了反诈中心,民警表示,每年“双十一”期间都会有同类诈骗案件出现,消费者需格外警惕。第一,警惕“天上掉馅饼”。对陌生快递送来的“免费礼品”“高额卡券”保持本能怀疑,牢记“正规平台不会私下通过快递发福利,更不会让你扫码加客服激活”。第二,仔细核实身份信息。遇到可疑活动时,务必通过官方App、官方网站的正规入口联系客服,切勿点击不明链接、添加非官方账号,任何要求“私下沟通”的“客服”都可能是骗局。第三,及时报警止损。若收到类似可疑包裹,不要扫码、不要回复,直接妥善保管包裹作为证据;一旦不慎泄露信息或遭遇财产损失,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步联系平台官方客服冻结相关账户,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民警特别强调,随着“双十一”购物热度升高,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除了“免费礼品快递”,还可能以“订单异常”“退款理赔”“中奖信息”等名义实施诈骗,“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便利的同时,一定要绷紧‘防骗弦’,守住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