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王松根(右一)和秦吉根在社区活动室对弈;

图为裔和才(右一)和眭森林在小区阅览室内边读报边交流。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教师新村小区的阅览室里。76岁的裔和才戴着老花镜,正仔细阅读当天的报纸。85岁的眭森林凑过来,指着上面一则新闻说:“你看这养老新政策,以后我们看病更方便了!”这个由闲置空房改造的阅览室,如今已成为老人们的“精神家园”。
裔和才来这里看报已有四年多时间。“以前独自在家看报纸,总觉得冷清。现在每天都能和老伙计们一起读报聊天,生活充实多了。”他笑着说。在这里,他结识了眭森林,两人因共同关注时事成为好友,每天都会坐在靠窗的老位置,读报之余聊聊家常。
教师新村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常住人口3345人中,老年人占比高达48%。其中仅教师新村小区969名常住人口中,约有52%为老年人。这一数据远高于新建社区,如振兴路社区的老年人占比约为33%。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老旧社区银发群体更为集中和迫切的社交与活动需求。
与阅览室一墙之隔的舞蹈室内,居民刘秀华正带领十多位老人随着音乐排练。“一二三四,转身!”镜中的身影整齐而投入。回忆起以前在广场“看天跳舞”的日子,刘秀华感慨道:“夏天易中暑,冬天冻得慌,雨天只能解散。多亏社区改造出这个‘避风港’!”
记者了解到,教师新村小区这片由闲置房屋改造而成的活动空间,被合理划分为四个功能区:舞蹈室铺着防滑地砖,配备专业音响;棋牌室摆放着实木桌椅;阅览室不仅藏书丰富,还贴心配备了大字版书籍和放大镜;乒乓球室也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以前在广场各跳各的,谁也不认识谁。现在一起排练、聊天,谁家有困难都互相帮忙。”刘秀华说,“过去小区居民像‘陌生人’,如今成了大家庭。”
上午九点,记者又来到大定船社区,在活动室的棋牌室里,棋子落盘声清脆响起。86岁的王松根从容执子,83岁的秦吉根凝神应对——这是他们本周的第五次对弈。据了解,大定船社区户籍人口共6617人,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1470人,占比22.2%。每日到活动室“报到”,已成为这里很多老人的生活习惯。
秦吉根每次都要从南门骑车半小时赶来,就为与“社区棋王”王松根切磋几盘。“以前在公园下棋总找不到对手,现在专门来找他,输了也高兴!”社区活动室开放后,他不仅棋艺见长,更结识了五六位固定棋友,“以前在家闷着,现在每天都盼着来。”
在太阳城社区,另一种模式正在发挥作用。这里户籍人口6279人,老年人约占25%。每周一、周二的下午,二楼会议室总会传出悠扬的戏曲声,这是云阳艺术团的固定排练时间。
66岁的朱留玉是团里的“老骨干”。从47岁爱上戏曲起,她的“舞台”从露天树下逐步迁入社区专属排练室。“最早在树下排练,冬天冷、夏天吵,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她回忆道。如今条件改善,艺术团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60多人,核心团员30余人,最年长的已有83岁。
除了提供室内活动空间,太阳城社区还在小区内打造了文化驿站,配备桌椅、遮阳伞等设施,成为老人们日常闲聊、休憩的好去处。“以前想找个说话的地方都难,现在坐下来喝杯茶、和邻居聊聊天,特别舒心。”居民钱茂龙说。
在没有条件打造专门活动室的社区,一些细微改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普善人家小区在中央空地增设了桌椅,老人们常聚于此歇脚、聊天、打牌,零散的社交需求在方寸之间得到安放。“现在有地方坐下来和邻居唠嗑,小区更有烟火气了。”72岁的居民束和娣满意地说。
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超过七成老年人将“社区活动室”列为日常社交首选。从教师新村的阅览室、舞蹈房,到大定船社区的棋局,再到太阳城社区的戏曲声、普善人家的歇脚椅,这些藏在社区角落的“小空间”,正以最朴素的方式,让老年社交“活”了起来,让银发生活远离孤单,让邻里温情持续蔓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