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老年人社交空间现状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图为谭菊仙和景巧娥在社区活动室内看书聊天;

图为贺毅在人民广场采风。
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编者按:当城市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我们常聚焦于年轻人的社交狂欢,却容易忽略另一群人的社交渴望——银发族。在人口老龄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他们的社交需求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命题。他们或许不再频繁穿梭于繁华商圈,却仍期盼在社区长椅上有熟人与自己闲话家常、在活动中心找到同好共赴爱好、在一方舒适空间里卸下孤独。重阳节将至,本报推出“我市老年人社交空间现状调查”系列报道,走进社区、公园、老年大学等老年人青睐的各类社交互动场所,也关注线上社群的新可能,记录银发族在社交中的欢笑与困惑,愿每一位长者都能在“有聚、有伴、有温度”的社交里,活出晚年的热闹与从容。
当66岁的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班长贺毅背着相机从扬州仪征的粉黛花田返程时,他的相机里已存了近百张照片。摄影班的微信群里,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下周琅琊山采风的路线。与此同时,家住中南悦园小区的谭菊仙正和老姐妹们一起参加振兴路社区的“君阅善领品读会”,大家一边阅读一边交流,其乐融融。手机响起,社区网格群发来了“下周免费理发通知”,她顺手转发给了年迈的母亲。
在我市,这样的银发生活图景正成为常态。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今年二季度,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26.77万人,占总人口的34.47%。在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银发族正通过老年大学与社区活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据了解,我市老年大学2023年秋季班招收学员2200多人,学习人次3700多;2024年秋季班2800多人,学习人次4200多;而今年秋季班招生人数已达3100多人,学习人次近4600,数据逐渐增长。“上课+活动+交友”的模式,已成为不少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新选择。
“退休前在商业总公司忙得脚不沾地,哪有时间琢磨爱好?”贺毅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2019年正式退休后,从零开始接触摄影的他,如今已是摄影班班长,每周上课雷打不动,课后采风更是风雨无阻。从兴化的菊花、无锡的湖景,到上周仪征的粉黛花田,他的足迹遍布周边城市。除了拍摄技巧,他还学习了后期制作与AI修图,“现在会用软件调色调,照片发朋友圈,点赞数总是很多!”
与贺毅不同,摄影班学员王萍是“带着兴趣清单”来到老年大学的。2018年底退休后,她先学了一年烹饪,随后转投摄影班,还报了走秀课。“上班时就喜欢摆弄相机,但没时间深入学。现在装备投入几万元,拍出来的作品自己都很满意。”更让她开心的是,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孩子还没结婚,不用操心带孙辈,把精力放在学习和交友上,生活充实多了。”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老年大学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场所,转变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求的重要平台。课程设置也从传统的书画、声乐,扩展到摄影、数码技术、金融知识等现代技能培训,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如果说老年大学是银发族的“兴趣充电站”,那么社区就是他们“家门口的社交场”。以振兴路社区为例,每年参加各类活动的辖区老年人有两三千人次。在这里,每月四次的免费血压测量、为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服务,已成为老人们的“固定福利”;而平均每月两次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则让邻里关系从“点头之交”变成了“熟门熟路”。
“我在无锡工作多年,2019年在丹阳买了房子,去年年底才正式入住。因为大部分朋友在无锡,刚开始还担心会孤单,没想到社区活动这么丰富。”谭菊仙告诉记者,最初她看到小区举办活动,主动加了社区工作人员微信,后来不仅积极参加活动,还成了社区网格员。“一回生两回熟,现在不仅和其他网格员成了朋友,还在社区活动中结交了许多同小区的邻居。生活充实,心里也踏实。”
她认识没多久的朋友景巧娥则是社区活动的“常客”,有活动两人总会相约参加。“家里6口人,子女都忙,我就常来社区凑热闹。不仅认识了新朋友,还学到了新知识,现在每天约朋友散步聊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景巧娥说。
走访中记者发现,老年大学和社区都是通过持续、稳定的课程、活动安排,为老年人创造了规律性的社交机会。从摄影采风到读书分享,从文艺活动到志愿服务,这些以兴趣为起点的活动,不仅让老年人学到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的平台。而记者采访的这些个案也生动地折射出我市老年人社交生活的可喜变化。“兴趣+社交”的模式让退休生活由“无所适从”变得“精彩纷呈”,这种双重收获,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