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与长寿的故事

■ 朱志宝

 

2020年我从市老体协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参与到省丹中退教协的工作中来了,领导叮嘱我们要怀着情怀工作,带着感情做事,把校退教协建成广大退休教职工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活动的乐园。我们把领导的话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做到腿勤常家访,关爱送到家;嘴勤常问候,温暖众人心;手勤发微信,保持常联系。在这些经常的工作接触和交往中,我发现省丹中这140多人的退休教师队伍中许多人都健康长寿,在诸多促成长寿的原因中,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退休体育教师林士洪的老母亲,享年104岁,她是带着十分知足的神态安详地走的,如此高寿,其儿子林老师功不可没。退休后自己身体也日渐衰弱,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怀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细致入微地照顾高龄的母亲,天天陪伴在母亲身边,侍候左右,按照母亲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尽心照料,尤其是老母亲爱干净,他作为一个大男孩,经常帮母亲洗头、洗脚、剪指甲。夏天赶蚊子,冬天温水泡脚。多年如此,尽心尽力,孝心感人,令人感动。林老师说,父亲走得早,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现在母亲老了,我做儿子的担负起照顾的责任义不容辞,母亲养我小,我养母亲老,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退休语文教师陈一士在一百岁时安详而走,如此高寿,他女儿、女婿的孝道值得点赞。由于儿子家在南京也需要帮忙,夫妻二人轮流分工,确保一人在老人身边服侍。老人牙口不好,喜欢每天吃一个荤汤,如鲫鱼汤、肚肺汤、猪蹄汤、猪肝汤等,女婿就每天把熬煮汤作为饮食安排的一个重点,每天一早征询老人意愿,然后到菜场挑选新鲜食材,回家慢火熬一个多小时,保证煮到位,让老人吃得满意,把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全倾注到一锅又一锅的汤中去了。当然这仅是关心照顾老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陈老师家女儿、女婿说,老人只要有什么心愿尽量满足他,孝顺孝顺,顺着他的习惯来,老人心情也愉快,每天乐呵呵的,也有利于健康,看到老人开心,我们做小的也欢心。

退休历史老师马永年是在99岁那年走的,他的家人都把他当作一个宝,真可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怕老人孤独,有时间就陪伴老人聊聊天,说说话,讲讲古今,主题尽量是符合老人心理的正能量话题,引他心情好。老人喜欢室外闲逛看市井烟火,逛街头看社会风情,家人就陪他逛,做他的保护神,亲人在旁,老人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同时家人也放心,真应了那句名言,陪伴是最真情的告白。

从省丹中副校长位置上退休的朱明道副校长在96岁那年走了。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前一天晚饭还跟大家庭的亲人们在一起共进晚餐,谈笑风生的,晚上睡梦中就永别了。朱校长健康长寿,固然各位子女都做得不错,但是他的女儿更值得一提。

她在市五金公司退休后被 另一个单位借用,当父亲生活需要照料时,毅然辞掉工作陪伴父亲左右,照料一日三餐,帮着洗洗涮涮,每日买菜顺便买两份报纸回来供父亲阅读,满足父亲多年来喜爱看报的生活习惯,每天定时陪父亲出门,在天一路河边绿荫下散步半小时,呼吸新鲜空气,边走边聊,有凳子时就闲坐一会,让父亲喝几口水。关心在日常生活中,体贴在点滴处,做父亲贴心的小棉袄,尽量让父亲生活得闲适、自在、愉悦。

朱校长女儿说,父亲只有一个,工作可以再找,能使父亲晚年幸福是人生中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件事,不想留下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因为世上没有后悔药。

退休地理教师丰景舒是在96岁时安详地走的,他的老伴也享年98岁,他们的子女也真是做到位,尽到了责,尤其是儿子丰恒瑜更是有功之臣。他负责父亲的伙食采购和一日三餐,合理科学地安排父亲日常活动。父亲喜欢每天打麻将,就每天陪父亲去打麻将,自己拿本书在室外看,只要老父亲心情愉快,生活快乐,做儿子的一定支持,其实只要控制好时间,打打麻将等于做智力操,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丰恒瑜说:父亲在,每天还有个念想,精神上有个依靠,能为自己父亲的晚年幸福做点奉献,感到很应该、很自豪,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怎么做都不为过。

要想身体好,家庭和睦很重要。我仅在省丹中140多位退休教师中举几个例来说明一下,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是老人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子女孝顺,家庭和睦,能使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乐观地生活,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使人食欲增加,睡眠良好,无忧无虑,乐观地生活,寿命自然就长了。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