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圆娟
往年立秋,母亲总是叮嘱我,天气慢慢转凉,西瓜是凉性食物,最好从这一日开始戒掉西瓜。立秋之后不吃西瓜,似乎是母亲那一辈人的生活经验,看似轻飘飘的一句叮咛,却积淀着母亲半辈子的阅历,也是她对子女的一种教导,是从日常经验中提炼出来顺应天时的朴实无华的智慧。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大城市待了两年,每天通勤需要在地铁上耗费一个小时,那场面真的是人潮涌动,紧追不舍,连喘息的时间都很少。我在老小区租房,下班后我常去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吃晚饭,一锅麻辣烫或者一碗米线,那些食物是在大城市里生活最好的馈赠,可以治愈一个人在繁忙都市中奔波劳苦的疲倦心情。
不过房价高,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有几次我打电话跟母亲哭诉自己的艰难,母亲在电话里安慰我,说是托父亲帮我找了相对来说更舒适的工作。刚开始我贪图大城市的光鲜和生活视野的开阔,总觉得回老家工作,不就是乡下人吗?母亲也没有多劝,只是每个月按时给我一些补贴。
直到公司裁员,我在人才市场跑得心力交瘁,不慎在路上遇到车祸,这次母亲跑到省城亲自带我回老家休养,躺在医院病床上,再三思虑之后我决定回老家就业。
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下来,在父母帮助下,我考上小县城的岗位,母亲担忧我的身体,总是每天变着法儿给我做美味家常菜。
离开省城,对美食的选择范围大大减少,周末也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比如看明星的演唱会,参加清吧的文艺聚会,听名人讲座,动漫cosplay之类。小县城的生活几乎是一眼能望到头,平时只能按部就班上班,中午去食堂吃饭,晚上回家休憩,三点一线,很规律,且毫无新意。
同学听了我的吐槽,说这种生活很容易磨损一个人的斗志与创造力。在同学提醒下,我对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化生活真的起了几分惫懒与不甘。
周末放假,回到乡下老家,母亲照例做了一桌子菜,父亲退休,用铁丝网在屋旁圈起来养鸡,听到我苦闷的心声,父亲嘲笑我:“你既然闲不下来,为什么不干点活儿,多挣点钱?”
我不服输:“像这种小县城,能有什么机会?但凡能挣到钱的兼职,都要去大城市才有。”
父亲跟我争执几句,便不再搭理我。
吃过饭,母亲突然带我上楼,在我房间里翻箱倒柜,找到一沓奖状。母亲摊开奖状笑道:“这些东西我一直替你保存着。还记得你小时候最喜欢写作文,别人家小孩遇到作文题就焦头烂额,只有你每次考试作文都是高分。”
我有些唏嘘,没想到母亲会替我保留这些不起眼的旧物,像珍藏什么宝贝一样把这些昔日微不足道的荣誉藏在老屋。
母亲说:“你现在工作不忙,空闲时间多!要不你写写稿子,顺便也帮亲戚家孩子辅导辅导作文?前两天你姑妈家孙女语文考砸了,我说你从小语文是强项,不妨借着这个机会发挥一下你的本事……”
我顿时心口一阵滚烫,答应了母亲的提议。
转眼间,我在老家小县城工作十年有余,在母亲鼓励下,我重新捡起小时候的梦想,在文字领域耕耘,前几年网文潮流来袭,我披挂上阵写了几部小说,用辛苦积攒的稿费买了套县城的老破小。
老破小附近有菜市场,火车站,商业广场,运河大桥。每天下班,我喜欢带着母亲在大运河东岸的步道上散心,欣赏水浪翻涌白鸟横波,感受市井红尘里节奏慢下来的恬淡与安稳。
如果当年没有母亲替我引路,兴许我还活在自怨自艾的不甘中,蹉跎半生,归来满腔憾恨。
立秋,我开车回乡下跟家人聚餐,果然母亲没有买西瓜,还叮嘱我们,天凉好个秋,要多吃些温性食物养生。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望着她一如既往挺拔婉约的背影,我忍不住想起一首古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也许这就是生活古老而又明亮的真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