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马骏)产后抑郁、情绪低落,本想通过学习瑜伽排解情绪,不料却陷入售课套路,短时间内竟背上了十多万元的贷款。不久前,市民陈女士(化名)遇到了这样一件郁闷事。
陈女士是一位刚生产不久的宝妈,因对生育带来的身体变化和身份转换适应不良,心情抑郁。为转移注意力,她计划学习瑜伽。今年7月底,陈女士无意间在某网络平台上看到一则我市某瑜伽馆的广告,产生兴趣的陈女士与该馆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而工作人员也为陈女士安排了一节体验课。陈女士表示,在这节体验课结束后,对方称学成后可兼职担任瑜伽老师。心动的陈女士随后支付了一笔13800元的课程费用。
然而,课程尚未学完,瑜伽馆工作人员便再以“成为全职老师需进一步提升”为由,推荐她购买价值6万元的高阶课程。陈女士称,她当即表示个人资金不足,且希望与家人商量后再议,但遭到工作人员长达数小时的围劝,对方以“自我成长的投资”“一两年即可回本”等话术诱导,并建议她使用“花呗”套现支付。经不住“劝导”的陈女士又支付了这笔费用。
让陈女士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瑜伽馆再次以“需要顶级课程才能完成老师认证”为由,向陈女士推销近10万元的课程。尽管陈女士多次表示无力支付,工作人员仍引导她通过“借呗”以及向瑜伽馆总部申请贷款等方式凑齐费用。至此,当初只想报班学瑜伽排解情绪的陈女士已累计支付了近17万元的课程费用。
更让陈女士无法接受的是,在后续上课的过程中,她发现,课程内容与最初的宣传严重不符。基础课程未学完便被安排上高阶课程,教学质量和规划混乱,所谓“内部认证”的含金量也存疑。因课程难度远超其身体承受能力,陈女士在上了8天后提出退课。这时,陈女士被告知,退课可以,但需按原价(远高于其购买时的活动价)扣除已上课时费,且未上课程只能退还40%,按照这一计算方式,陈女士花费的近17万元学费最终仅能退还不到3万元。
为此,陈女士向市司法局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办的《调解1线》节目组寻求帮助。《调解1线》节目调解员介入后指出,根据2025年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消费者因身体健康等客观原因致使合同继续履行明显不公的,有权解除合同;退款计算应兼顾经营者与消费者利益,通常按优惠价或合同约定比例核算。经多次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和解:瑜伽馆扣除实际上课费用及手续费,共计2.1万元,余款全部退还给陈女士。目前,退款已全部到账。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及节目组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进行预付式消费时务必保持理性,认清自身需求,避免被营销话术诱导;涉及大额消费,应主动与家人商量,减少冲动消费风险;同时,注意保留合同、付款凭证等证据,以便权益受损时及时维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