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思深于海

核心提示: 细读《潺潺流淌》文稿,眼前总浮现作者吴彬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面容。

■ 任珏方

细读《潺潺流淌》文稿,眼前总浮现作者吴彬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面容。用光阴刻度来丈量我与他的相识,已有二十余年时间。从文字相交,再到现场见面,履行了21世纪初文学圈人士的惯有程序。文学人士有修养但也有脾气,能够走到现场见面这一步,基本已是通过文字惺惺相惜。见面后没相看两厌,保持长久交往,确立了文学缘分的光芒里的人生情分。我与吴彬认识到交往,便是这种状态的现实经历。通过文字看他,与现实中看他, 感觉统一。读他的文字,感觉他是极为认真专注的人,随着交往的深入发现他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程序性规矩与内容性节奏都有板有眼。读他的文字, 感觉他的情感隐秘但核在燃烧,交往后发现他生活中也是如此,平静神态之下感情炽热。尤其是他的文字与他的为人一样坦白坦荡。他在行为中以自我意识造就自我角度,他能潜入自己内心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心深底处看到秘不示人的观点,并用出色的文学技艺修建出一条从抽象想法到实在文字、从内在心理到外在表现的笔直通道,告诉世人他的感情、感怀与感想, 将人们一步一步引至核心与真相。这使他不知不觉展现出他的现实身份——一位教师。作为一位教师以及一位作家,他的“自我”既隐秘隐蔽又丰富庞阔, 但他释放出“自我”与全世界的人相遇时,又是那样迫切真诚,愿人世间的美好是他的美好选择。

这部《潺潺流淌》,作者自言是“从内心深处汩汩流淌出来的小溪汇合,一路向前,潺潺流淌,一路碰撞”的文字。书中所录,是吴彬在教学之余完成的,以一部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是继往开来意义上的回望过去、迎接未来。文章呈现的意境与主题,吴彬进行了多维度提炼归纳。其一,题材。作者身份摆在面对莘莘学子的教师、社会一分子的位置上面。前者有《我的第一节跨界课堂》《抓好初一刚入学阶段的习惯养成》《开学第一课》等文,后者有《徒步灵岩山》《稻子黄了来看你》等文。其二,体裁。作者在诗歌与散文这两个文体中游走。后者有《路过折柳》《父亲、母亲,每个生命的源头》。其中尤为特别的是,作者收录了教学心得,又增添了应用文这一类别,如《三个专家的金句》等文。更多的是将教育内容与随笔结合,如《发现孩子的优点》《晚值班》《长腿女人》等文。这是《潺潺流淌》的特色。多举并列, 相得益彰,是因为作者“用日记的形式,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和场景,借诗歌和随笔,像美术的白描一样,笨拙地涂鸦出遇见的他们,碰见的事情”。这种并列,表示吴彬作为一个作家,从不拒绝他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反之亦然,无论是作家创作的哲理还是教书育人的思想,都在他身上鲜明呈现,并相互交融、互相推动。

作为作家,他能敏锐地嗅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气味, 在他笔下,社会的流光溢彩、时代的波澜壮阔、人群的爱恨情仇,都像天空星辰、季节变换一样清晰展示,他承受观察、思考与表达的拷问,替各种人群与世间万象给出答案。他与时俱进,与时俱爱,与时俱思。文字的表达让他拥有了世间良知。读《潺潺流淌》中的文字,可以看出他从未放弃用思考来积极对待生活、工作。他用一个个汉字烧制砖瓦,并用这些砖瓦构建起他眼中的美好世界。他与世间休戚与共,让人们从他的提醒中获得温暖与慰藉, 人们在失望时他给出希望之光,在孤单时他给出温暖力量,在沮丧时他给出励志的勇气。作品的多元性与作者身份的丰富性,让他在文学上找到一片无限广阔的世界。因为他的存在,人们有幸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 。

他的诗歌表达了在社会事件中作者的立场与态度,也深刻揭示了民族命运在他思维里贮存,形成他的感情,让他向人世间发出对真善美的大声歌颂。他替整个民族思考,也替整个民族奉献一颗热腾腾的心。他不会抛弃他的良心,抛弃大我也是抛弃小我,他将自己的拳拳之心与炽热之意标注在很多作品上,因此他有了大爱,也有了大思。他以一个作家的芥子之躯,承担匹夫有责的使命。

作为一位作家,他实现了宝贵升华。

《史记》之《太史公自序》,《汉书》之《叙传》,《论衡》之《自纪》,都是作者对作品做的注解。读吴彬为《潺潺流淌》写的前言,能够让将来读到此书的读者知其人、知其情、知其思。冯友兰作自序,曾经强调四部分——曰“社会”,志环境也;曰“哲学”,明专业也;曰“大学”,论教育也;曰“展望”,申信心也。这既是个人著述的说明,也是自己人生社会经历的记述描摹及对未来的向往。放在《潺潺流淌》这些文稿上看,吴彬用心,也是如此。他通过此书不断向前回溯以往,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描述时代之需;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明天。作家王小王说:“只有回溯得更为久远, 才能看到并拥有更辽远的未来。”

最后,表示祝贺。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