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同庆,莫让“甜蜜负担”扰了健康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国庆邂逅中秋,八天的超长假期即将开启,一场关于团圆、美食与远行的盛宴正在酝酿。然而,与欢乐相伴的,往往是因放纵饮食和情绪波动而引发的健康“小插曲”。如何度过一个真正舒心、健康的假期?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民、医生以及心理专家,听他们畅谈“假期健康经”。

秋蟹肥美,月饼香甜,家宴丰盛……节日餐桌总是诱惑满满。然而,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张春雨指出,假期首日,因暴饮暴食、急性肠胃炎来就诊的患者总会明显增多。

“节日饮食最忌讳两点:一是‘暴饮暴食’,让消化系统‘连轴转’;二是‘营养失衡’,满桌佳肴却不见几根青菜。”张春雨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释道,“比如月饼,作为高热量、高糖、高油的‘三高’食品,建议一天最多食用四分之一到半个,最好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并相应减少主食量。品尝大闸蟹时,要注意其性寒,搭配姜醋、饭后一杯红糖姜茶是不错的选择,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胆固醇摄入。”

正在超市选购食材的市民王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国庆,连着几天聚餐,又是火锅又是烧烤,最后肠胃提出了‘抗议’。”他笑着对记者说,“今年我们家提前制定了‘健康菜单’,比如中秋家宴,一定会准备清蒸鱼、凉拌时蔬,减少红烧和油炸的菜。月饼嘛,就买了几种新式的低糖口味,全家分着吃,意思到了就行。”

对于计划出游的市民,张春雨特别提醒要注意饮食卫生。“在旅游景点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馆,不食用来历不明或未熟透的食物,自带饮用水或购买包装完整的饮品,是预防‘旅游性腹泻’的关键。”

长假不仅是身体的假期,更是心灵的“充电站”。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耿振美指出,若不注意调适,假期也可能成为心理压力的来源。

“我们常遇到一种情况,叫‘节日心理失调症’。”耿振美说,“有些人会把假期安排得比上班还累,赶场式旅游、密集社交,导致身心俱疲。另一些人,尤其是单身或在外地工作的人,在阖家团圆的氛围对比下,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对此,耿振美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降低期待,假期不一定要‘完美’。其次,社交方面要懂得‘留白’,敢于对非必要的邀约说‘不’,给自己留出独处和休息的时间。最后,对于节后工作,可以在假期最后一天晚上,花半小时简单梳理一下待办事项,做一个简单的计划,这种‘心理预热’能极大地缓解‘节后综合征’。”

在一家企业上班的年轻白领庄女士分享了自己的计划:“这个假期我决定‘宅’一天,彻底放空,看看书、追追剧。其余时间约两三好友小聚,绝不把自己搞得比上班还累。我觉得假期最好的状态就是‘充实的放松’。”

而对于无法回家的“异乡客”,耿振美建议:“现在通讯很发达,定期与家人视频通话,参与家庭的‘云聚餐’,也能有效缓解思乡之情。同时,可以主动组织留在本地的朋友一起活动。”

采访中,无论是医生、心理专家还是普通市民,都认同一个观点:健康,是享受一切快乐的基础。在品尝月饼时多一分节制,在安排行程时多一分从容,在与人相处时多一分包容,才能真正让这个“双节”假期成为一段美好而健康的回忆,带着满满的元气迎接节后的工作和生活。

责任编辑:、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