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通讯员 开宣 文/摄
“他们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社区有应……”8月25日,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一封来自晓墟社区居民邹志春的信件。在信中,他叙述了自己居住的名仕苑小区长椅被踩坏、社区工作人员快速带领志愿者免费修复的经过,为社区切实为民排忧解难点赞。
原来,8月18日下午,在小区玩耍的小孩不小心踩断了长椅上的两根木条,导致老人早晚乘凉无着落。邹志春尝试向社区反映了这一情况。令居民惊喜的是,10分钟后,社区工作人员就赶往现场查看情况。第二天,两名志愿者就带着材料及专用工具,仅用二十分钟就将长椅修复原样,“不但不喝一杯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邹志春感动地说。
这一幕,是晓墟社区日常为民服务的缩影。近年来,该社区创新推行“网格+”服务管理模式,将社区划分为多个网格,通过网格员走访居民、倾听需求,迅速应对各类民生问题,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社区有应”。
小修小补背后的民生温度
修复条椅的两名志愿者,来自晓墟社区的便民志愿服务队。该社区副主任史国川介绍说,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很多居民家里有东西坏了时不知道该找谁来修,即使找到了,也面临较高的上门费用。为了解决这件“不起眼的小麻烦”,2024年4月,社区成立了由3名专业水电工、油漆工和运输人员组成的便民志愿服务队。
队伍成立后,社区在辖区各小区张贴了服务展板,公布了维修电话和监督电话。“居民自己找施工队可能存在额外费用,我们免费提供维修和材料,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史国川说。
成立至今,服务队已为近30户居民提供了维修服务,包括疏通下水管道、换灯泡、修补门窗等常见问题。天福花园居民刘卫忠就有过亲身体验:“当时我家抽水马桶坏了,就打了服务队电话。他们来了一会儿就修好了,服务还不错。”
网格驿站里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晓墟社区总面积2.83平方公里,下辖11个住宅小区和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11800余人。社区创新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全社区划分为12个居民网格和6个企业商户网格,构建了“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志愿者”服务模式。
天福花园网格驿站正是这一治理模式的缩影。该网格驿站配备了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3名物业二级网格员和5名党员志愿者,还聘请了10位楼幢长和5名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协管员。
“我们设立网格驿站的初衷就是打通居民诉求反馈和解决问题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刘卯均表示。驿站日常开展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其实行的“三官一律”模式,将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力量深入网格一线,为居民带来实用又专业的服务。
“社区创新推出‘网格+’多元共治模式,包括网格+党建、网格+矛调、网格+三官一律、网格+物业等八种模式。”晓墟社区党委书记戎南楼表示,社区动员了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参与群防群治、矛盾排查和信访维稳等工作,实现了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双提升。
十星级家庭评比中的精神文明建设
“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是晓墟社区坚持了27年的活动。自1998年起,社区每年对申报且符合要求的家庭进行评定,评选出年度“十星级”“九星级”“八星级”文明户。获得荣誉称号的家庭,每年能到社区领取米、油、木耳、鸡蛋等价值五六百元的物品。“民风有了明显的好转,大家都积极遵守村规民约了。”居民杨加正说,社区还通过红色电影展播、身边好人好事道德宣讲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从一把破损的椅子到整个社区的和谐运转,晓墟社区用“网格+”模式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域、触角灵敏的服务网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网格化治理优势,完善网格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通过快速响应及时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戎南楼表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