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疆小伙的乡村治理实践

核心提示: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镇恰玛古鲁克村,村委会的晨会总是开得热火朝天。31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阿卜杜合力力·阿尤普一边记录村民提出的问题,一边快速梳理当天的重点工作。这位身材壮硕、待人宽厚的“巴郎子”,是村里公认的好干部。而他的故事,还要从16年前的正则高中新疆班说起。

从内高班到村委会:

一位新疆小伙的乡村治理实践

583e6af88c133edcaa33baaec31fddea

(右一)为阿卜杜合力力·阿尤普。 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铁热克镇恰玛古鲁克村,村委会的晨会总是开得热火朝天。31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阿卜杜合力力·阿尤普一边记录村民提出的问题,一边快速梳理当天的重点工作。这位身材壮硕、待人宽厚的“巴郎子”,是村里公认的好干部。而他的故事,还要从16年前的正则高中新疆班说起。

“走出去”,

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2009年,15岁的阿卜杜合力力考入正则高中新疆班。第一次离开新疆的他,被东部城市的现代化深深震撼。“我记得刚下火车的时候,外面还下着小雨,空气非常清新。”谈起初到丹阳的感受,他印象深刻,“那时候我就在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干净的街道、便利的设施?”高中4年,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主动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

2013年高中毕业,阿卜杜合力力考入东北大学。大学期间,他参军入伍。两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更培养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毕业后,他做出了让同学们意外的决定——回到家乡,从一名普通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做起,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留在大城市,我觉得,家乡更需要年轻人。”阿卜杜合力力这样说道。

面对质疑,

用行动赢得村民信任

初到村委会,阿卜杜合力力的高学历并没有让他立刻赢得村民的信任。“一个刚毕业的小伙子,能懂什么?”面对质疑,他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

一个月时间,他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并逐家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村民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从帮助指导群众缴纳各种水、电、医保等费用,到在修建路灯、完善文体设施等民生实事上出工出力,再到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心用情。他说:“只有转变角色才能融入当地,掌握了群众的难处和期盼,后续工作才能‘对症下药’。”  

渐渐地,村民们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巴郎子书记”,有事也愿意找他商量。

创新治理,

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就在记者采访时,阿卜杜合力力还现场处理了一起村民与游客之间的矛盾。

原来,村里有村民养马,出租给游客骑行,挣取租金。当天,由于语言不通,该村民与游客就租金及时间、地方发生了矛盾。在阿卜杜合力力的协调与沟通下,最终,游客心满意足地骑马去游玩,该村民也得到了预期的租金。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处理的矛盾就是邻里之间的家常。比如谁家的羊吃了他家的菜,谁家的马踩了花坛里的花……”阿卜杜合力力说,基于此,村委会借鉴内地学习到的经验,探索制定出了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

“比如‘村民议事会’制度,就能让村民直接参与村级事务决策。”阿卜杜合力力说,大到土地流转、产业规划,小到垃圾清运、路灯维修,都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村民议事会”实施后,村里的矛盾大幅降低,村民对村‘两委’的满意度却显著提升。

如今,恰玛古鲁克村已成为全县乡村治理的示范村,阿卜杜合力力也成了乡亲们信赖的“身边人”。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投身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资金和政策,更需要有想法、有热情的年轻人。”阿卜杜合力力说。近年来,他先后带动多名新疆班毕业生回到阿克苏和喀什地区工作,他们分布在不同的村庄,正用所学知识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记者手记:

在阿卜杜合力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新疆青年的担当与智慧。从内高班到村委会,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赢得信任,用创新推动改变。他的故事证明,乡村治理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专业和坚持。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正用知识的力量,让天山脚下的村庄焕发新生。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