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重保健,秋冬少生病

核心提示: 8月19日“出伏”,从“出伏”到秋分,这一个多月是下半年尤为特殊的时候,需要人们格外注重养生保健。

本报讯 (通讯员 剑斌 陈浩)8月19日“出伏”,从“出伏”到秋分,这一个多月是下半年尤为特殊的时候,需要人们格外注重养生保健。

“出伏”后身体最怕3件事,养生记住这5点。镇江市名中医、丹阳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王福林认为,“出伏”是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交替的关键时期,人体阴阳也会随之调整,此时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加之“夏日无病三分虚”,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正气未复,易被病邪所侵。比如这段时间,很多人会出现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是燥邪侵袭肺部的一种表现。且“出伏”到秋分的这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气温波动较大、较频繁的时候,可能中午还需要开空调降温,凌晨睡觉就需要盖被子保暖了,身体就怕“一冷一热”。受影响最明显的是心脑血管,这段时间中风、心梗、脑梗发生率比较高,所以增强养生防病意识很重要。

一怕“秋老虎咬人”。“出伏”后短期回热的35℃以上的天气,持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整体上气温较高,比较闷热。二怕“秋燥”伤人。“出伏”后随着天气逐渐干燥,经常出现的皮肤干燥、鼻咽干燥、咳嗽等症状。三怕“秋乏”扰人。人的身体经过夏天的消耗后,此时到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容易产生疲惫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出伏后养生保健需注意饮食调整、增减衣物、预防秋燥、运动适度、调节情绪等。1.注意饮食调整:出伏后,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可多吃些梨、银耳、百合、蜂蜜等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加重肠胃负担。2.增减衣物:早晚温差较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尤其是老人、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3.预防秋燥: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咽干、鼻干等症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4.运动适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以免损伤身体。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5.调节情绪: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可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缓解压力。

出伏后养生保健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