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无畏跟党走 亲历风雨见彩虹

核心提示: “受过苦的人什么都不怕!”“没人敢当妇救会会长,我敢!”这些话从101岁的于绍云口中说出,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回80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92859619d4cd3bbc26382f4fb6162454

图为101岁的抗战老同志于绍云。 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受过苦的人什么都不怕!”“没人敢当妇救会会长,我敢!”这些话从101岁的于绍云口中说出,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仿佛一下子把人拉回80多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回过一次寨前村,50多年没再回去喽!”老人口中的家乡,地处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乳山口镇。故土难忘,乡音难改,老人一边感慨,一边描绘童年记忆里的家乡:土地贫瘠,祖祖辈辈都为吃饭发愁,“我很小就下地帮着父母干农活了。”

即便是穷乡僻壤,寨前村也没有逃脱日寇铁蹄的践踏。“那时候鬼子经常出来‘扫荡’、烧杀抢掠、强奸妇女,大家都提心吊胆,从来不敢穿红色的衣服。”想起儿时的苦难,于绍云直摇头。

抗战时期,中华大地涌现出许多抗日组织,其中就有妇女救国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她们有的到前线为战士送饭送水,抬担架救伤员,有的在敌后为抗日军队准备军衣军鞋,运送粮食和各种军需物资。

1944年,党组织派人来到村里宣传抗日、征集妇女参加革命,20岁的于绍云立刻报名加入妇救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于绍云光荣入党。“那时候我认识一些字,虽然没有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但共产党能让我们老百姓有饭吃,我就坚定地跟党走。”于绍云说,她和附近村庄的姐妹们积极学文化、忙生产、组织支前的人员和物资,为驻扎部队的战士磨面粉、洗衣服、缝袜子。

慢慢地,她了解到自己所选的是一条“打鬼子”的抗日斗争道路。妇救会的工作又苦又累,还冒着生命危险,可这些对从小经历过苦难生活的于绍云来说,都不算什么,她只说了一句“我不怕死”,就挑起了这副重担。“经常要去接受培训和开会,有时候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把听到的上级指示带回村里……”1945年8月,于绍云因为干活出色,人又聪明,被腾甲庄区委任命为妇救会会长、组织宣传干事。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宣传抗日救国的故事。”于绍云儿子王增明告诉记者,那时候,母亲需要将党的政策及抗战信息传达到各个小村庄,“她一个村一个村地奔走、宣传、动员,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

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洗礼,于绍云逐渐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一心为公的共产党员。1948年11月,她被组织选派进入华东党校学习,并于1949年4月成为南下支前大队的一员。她工作过很多地方,金坛县委组织部、税务局,句容县商业局,丹阳县粮食局、外贸公司、劳动局……每到一个工作单位,她都是工作能手。1983年12月,于绍云光荣离休。

如今,于绍云对自己的晚年生活特别知足,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老伴去世后,儿子媳妇每天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她的生活很规律,每天上午10点必读《丹阳日报》,下午要看电视剧,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题材,她很感兴趣。”王增明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年,母亲还学会使用iPad,“原本是想把孩子们的照片存在iPad里面,给她时不时拿出来回忆回忆,现在,她跟孩子们视频通话都不成问题!”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