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赋能,激活村组资产“一池春水”

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全面筑牢村集体资产管理防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本报记者 谢超 通讯员 束洋

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管好集体“钱袋子”“家底子”,更是保障群众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为守牢守好“人民家产”,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监督,全面筑牢村集体资产管理防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制度筑基,

探索资产盘活新路径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在使用管理中或多或少存在底数不清、管护不力、投入不足、闲置浪费等问题,个别资产甚至被违规侵占、造成流失。

“建立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推动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党委领导是核心,政府作为是关键,人大监督是保障。”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关键在县、重点在镇、落实在村”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村(组)集体资产报告制度,摸清底数、规范管理、盘活资产、赋能发展,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今年两会上,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监督的建议意见,被列为年度重要建议。市委高度重视人大工作建议,及时印发了《关于建立镇人民政府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指导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相继出台《丹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落实村(组)集体资产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正面清单、负面清单》《丹阳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工程管理制度》和《丹阳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用工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和制度,确保村(组)集体资产报告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规范。

然而这场涉及12个镇(街道)、168个涉农村(社区)的探索实践绝非一蹴而就。我市在导墅镇先行先试,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试点经验心得座谈会,为全市开展村(组)集体资产报告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各镇(街道)在导墅试点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则,因地制宜部署推动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报告制度工作,稳步实现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全口径、全覆盖。截至今年7月,全市12个镇(街道)的村(组)集体资产管理情况都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实现了报告制度全覆盖,为盘活闲置资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级联动,

构建资产监管新格局

为推动村(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工作走深走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构建“1234”监督工作体系,推动政府采取系列措施,确保村(组)集体资产管理监督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规范运行。

一是履行监督职责,聚焦村(组)集体资产8个方面11项内容,综合运用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法定监督方式,加强对村(组)集体资产的监督,确保监督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打造两大平台,即智慧监管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体系,确保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公开透明、阳光运行;三是构建三级体系,分别为市级“指挥塔”、镇级“主阵地”、村级“前哨所”;四是建立四项机制,通过组织领导机制、“1+N”报告机制、人大+监督机制、闭环管理机制实现全链条监督流程。

“1234”监督工作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村(组)集体资产从“事后监督”到“全程监督”、从“程序性监督”到“实效性监督”、从“单一监督”到“多元共治”的转变。

多元盘活,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位于司徒镇屯甸村的丹阳茶文化园,曾因经营方管理以及市场销售难造成亏损,濒临倒闭。在司徒镇人大的建议推动下,屯甸村通过村企合作、立体经济、产业融合等模式,实现了从传统低效种植向“专业化运营+茶光互补+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的提升,村集体年增收约34万元,实现了带农助农富农。

界牌镇界中社区的村组工业园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容积率低、配套设施欠缺、建筑主体老化、安全环保手续不完备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界牌镇人大在深入调研后,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助力政府对村组工业园再造工作,规划新建4幢四层标准化厂房,助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改造升级后,园区实现了从‘散乱污’到‘美绿净’的蜕变,先后引进亩产税收20万元以上规上企业3家,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00万元以上。”界中社区党委书记李新和说。

不仅如此,曲阿街道建山村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集体存量资产新路径,打造黄连山森林步道,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80万人次,新增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增加30个就业岗位;陵口镇郑店村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将25.83亩闲置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丹阳市佳农农资有限公司,打造农资社会化服务运营中心,村集体持股20%,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云阳街道大圣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打造“荷美雅宿书咖”农文旅综合体,实现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27万元……在人大监督下,多元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形成了“资产盘活—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