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抗战老兵严锁荣。 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推开珥陵镇珥城村汪家庄1号朴素的老屋门,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
抗战老兵严锁荣坐在轮椅上,面带微笑。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张八仙桌,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
严锁荣出生于1927年10月,和多数健在的老兵一样,他耳朵不太好使,但思路依旧清晰。“日本鬼子在左墓桥修炮楼,经常来我们村抓鸡打狗!”采访中,一幕幕往事似乎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日本鬼子下乡‘扫荡’,周边村的村民就往我们村跑。”严锁荣说,以前,他们村子后面有山头,林木茂盛,“村民们躲在里面,久久不敢出来。”日寇的暴行,深深地刺痛了严锁荣。
1945年7月,严锁荣正式成为新四军的一名通信员,经常外出到各处送信。“我这辈子,没有直接上战场与敌人交火。但在战斗中,经常会碰到紧急情况,我们要在第一时间送信,保障通信畅通。”严锁荣说,通信员虽然不直接与敌人交火,但要保证指挥命令及时下达、部队各方信息沟通顺畅,作用不可小觑。
“在送信过程中,受伤是常事,最危险的是敌我双方正在交火,战场发生紧急情况需要我们送信。”严锁荣回忆说,送信路上,耳边是子弹呼啸而过的嗖嗖声,只能边躲避炮火,边匍匐前进。
有一次,部队开拔到黄埝桥,离家不远。“已经到了家门口,我就想请假回去看望老母亲。然而迫于左墓桥驻守的日本鬼子众多,终究未能成行。”严锁荣眼里噙着泪说。
经过部队的磨砺和教育,严锁荣成长进步很快。1947年,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此后,他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经历高邮战役、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
1952年9月,严锁荣退伍回乡,娶妻生子,日子虽然谈不上殷实,但也平静、自在。他说:“战争时没有死在炮火中,还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知足啦!”
“不要比吃穿,要比学习。”女儿严梅芳告诉记者,父亲一直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在她的印象中,年轻时候的父亲经常会饭吃到一半,有事就立马走。“当时我还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在战争年代养成的工作习惯。作为通信员,军情紧急时必须立即出发!”
退休后的严锁荣,一直坚持给年轻人讲述抗战故事,传递革命精神。“我们的事业还需要由一代代人传承下去,希望年轻的同志们要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说,过去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如今国家强大了,“但国家强大了也不能停滞不前,人家在进步,你若不进步,就会落后。”严锁荣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这是一位抗战老兵对国家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初心与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