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尹林华(中)与学生们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迪力夏提、麦热亚木、阿依姑、尹林华、阿依不拉克、祖丽胡玛尔、如孜。记者 谢超 摄
本报记者 谢超
“阿依姑,你怎么瘦了这么多!”“尹老师,您倒是和原先一样,还是这么年轻!”在新疆喀什市的一家餐馆里,正则高中新疆班教师尹林华猛地站起身,与2017届毕业生阿依姑阿布都热依木紧紧相拥。得知采访团来喀什,许多毕业生自发组团迎接,有的等在走访的路上,有的守在会面的地方。每一次重逢都伴随着温暖的拥抱,每一声“老师”都让在场的人红了眼眶……
曾经的娃都长大了
“尹老师,您看这个。”麦热亚木·麦麦提从背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本高中时代的作业本,内页画满了“各科老师经典语录”的漫画。“您当时总说‘语言学不好,怎么与人沟通,将来怎么建设家乡’,我现在是一名交通银行喀什分行的客户经理啦。”麦热亚木的话让尹林华激动地翻开作业本,眼泪落在泛黄的纸页上。
“老师代替父母照顾我的情绪,治好了我的‘叛逆’。”2015届毕业生阿依不拉克努尔买买提拉着老师的手说。她始终记得当时老师点醒她的一句话:“你知道凤凰与小鸡的区别吗?当你从凤凰群中走出来,不管你有多弱小,别人也会感叹你是一只凤凰;而当你从鸡群中走出来,即使你再优秀,别人也只会认为你是一只小鸡。”
“老师们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受用一辈子!”阿依姑擦了擦眼泪,将画册翻到画有一家三口的那一页。“父母不在身边,时间一长,就特别想家,是老师的陪伴,让我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感觉从那时起,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这份作业本是新疆班学生共同的记忆。当年,尹林华主动请缨担任新疆班班主任,面对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她白天教语文,晚上批改作业,在每一位学生的本子上都会写下大段鼓励的话。看着眼前这些身着职业装的毕业生,尹林华拭着泪说:“当年连普通话都说不流利的小娃娃,现在个个都能独当一面了。”
穿越时光的温馨回忆
“尹老师,您还记得这件校服吗?”在祖丽胡玛尔·努尔麦麦提的包里,有一个用布层层包裹的物件——那是一件洗得发白的蓝白校服,左胸位置的红色“XJB”字样依然清晰、显眼。
“高一那年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来例假,既紧张又尴尬。是您把这件校服裹在我的身上,并教会我如何使用女性卫生用品。”祖丽胡玛尔的眼眶红了,“现在我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每当遇到困难群众时,就想起您当年说的‘要像棉花一样,既温暖自己,也包裹别人’。”尹林华的手指轻轻抚过校服上磨破的袖口,突然想起2013年的那个冬夜,这位南疆姑娘不知所措的眼神。瞬间,怜爱的泪水充盈了整个眼眶。“记得你是个特别坚强的孩子,每次给爸爸妈妈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
“您记得吗?高二那次端午节,我包的粽子很难看,是您第一个举手说‘有家乡的味道’。”麦热亚木笑着说,当时学的生活技能,至今没忘,每年端午节都会自己练手,“现在,我是我们单位粽子包得最好的人。”
“其实不仅仅是学习习惯上,生活技能、待人处事等方面,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至今受益匪浅。”2017届毕业生迪力夏提阿卜杜艾尼如今已是喀什市电信渠道经理,他告诉记者,当时前往新疆班学习的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正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不断勾勒笔画、填涂颜料,才能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石榴树下的接力传承
那些偶然之中,似乎又存在着某种必然。2017届毕业生如孜·图尔瓦洪正是因一些偶然最终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高二时全年级的一次活动。活动间隙,我注意到本地班的一位学生,拿着一本英语小册在背单词。”如孜想不明白,本地班的学生,从小就成长在这么好的教育环境中,为什么还要比他们更努力?
“是老师的话让我明白:设立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为之去努力,学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如孜坦言,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并一直沿袭至今。“很多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就是学生的指路明灯。”如孜表示,虽然目前新疆的教育环境、设施设备等与江苏相比还有差距,“但我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帮助这些新疆孩子更好成长。就像当初我的老师一样!”
夕阳透过餐馆的玻璃窗,将石榴树状的摆台投射在餐桌上。望着如孜坚定的目光,温热的泪水再次从尹林华的眼眶涌出。她突然明白:当年在三尺讲台播下的种子,如今早已在天山南北长成了一片森林。
这场跨越山海的重逢,让尹林华懂得,新疆班的课堂从来不止于教室,那些关于成长、梦想与家国的故事,被他们用人生续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记者手记:在这场见面会的角落里,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每位学生都有说不完的话,仿佛又回到曾经那个炎热的夏天。这也是我们此行喜闻乐见的事——多少个聪慧努力的孩子,时隔多年成长为各行各业有担当、有责任的佼佼者,他们却依然保持着谦逊、友善和勇气,一如求学时渴求知识举手问题的那些少年。这些跨越时空的温情,恰似新疆班“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生动注脚。
尹老师的泪里,有重逢的惊喜、回忆的感动,更多的是对于学生成长的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