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建议,防蚊要“物理防护+源头消杀”双管齐下
图为市民晚间散步时裤脚上“停”了蚊子。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丹 陈晓玲)虽然已是立秋,但我市街头巷尾、小区公园的蚊子“嗡嗡”声愈发密集,成为居民日常烦恼的“背景音”。“晚上刚要入睡,就被蚊子咬醒,爬起来用电蚊拍忙活半天,打死了十几只,房间里都是蚊子被电死的焦味,没想到装了纱窗也挡不住!”市民王女士的抱怨道出了最近不少人的困扰。这波蚊子“大军”不仅搅扰生活,更因可能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给市民健康埋下隐患,一场全民“蚊战”悄然打响。
6日,记者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按照往年情况,这个时候都是蚊子繁衍的高峰期,湿热气候成为蚊子滋生的“帮凶”,我市目前并没有出现相关疾病,市民无需恐慌。该工作人员表示,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各类积水点增多,小区绿化带的低洼处、路边花坛的积水、家中绿植的托盘,甚至空调外机排水口,都为蚊子繁殖提供了温床。
面对蚊子的“强烈攻势”,居民自发掀起“防蚊大作战”。市民李先生为家中孩子网购了“灭蚊全家桶”,电蚊拍、灭蚊灯、驱蚊手环齐上阵,“家里有小孩,不敢用烈性药剂,先靠物理方法筑牢防线!”不过,也有居民反映:小区草丛里蚊子扎堆,晚上散步得边赶边跳,希望社区能加大公共区域消杀力度。
如何科学防蚊?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指出,清理积水是切断蚊子繁殖链的关键。家里花瓶需每周换水并清洗内壁,托盘应防止积水,杂物堆要及时清理避免形成死水;窗外放置空调外机的平台也容易产生积水,靠近空调外机的窗户尽量少开;物业及社区则需定期疏通下水道、清理绿化带积水,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如果是住在乡下,房前屋后的积水要及时清理,避免垃圾成堆后,滋生更多蚊虫。
该工作人员也提出,物理防护同样不可或缺。纱窗、蚊帐堪称家庭“物理结界”,尤其有老人、儿童的家庭,关闭纱窗能有效阻挡大部分蚊子入室。夜晚外出时,建议穿轻薄的长袖长裤,同时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成分的正规驱蚊液;家中使用蚊香、电蚊液时,需在睡前提前熏烤,密闭使用后及时通风,兼顾效果与安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