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助力“新农人”成长

核心提示: 台风阵雨过后,35℃的高温天气来袭,给户外劳动者带来了严峻“烤”验。

银发专家“夏日助长”在行动

“师徒结对”助力“新农人”成长

a672747d257324678d1067eec922d07d

图为老专家周铭成在田头指导“新农人”牟文港加强水稻中后期田管。 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夕方 张建平

台风阵雨过后,35℃的高温天气来袭,给户外劳动者带来了严峻“烤”验。8月4日上午近十时,丹北镇济德村大江农场的“90后新农人”牟文港,在撒完首批500亩水稻田拔节孕穗肥后返回农场休息。“为避开高温时段作业,我家农场的两架无人机早上五点多就开始撒肥了,等肥料撒施结束,我得抓紧适期开展水稻病虫第一次防治总体战。这环环相扣的农事管理,我能从容应对,离不开周老师的辛勤指导。从水稻育秧开始至现在,他下来踏田指导、把脉巡诊已不下五六次。”

牟文港口中的“周老师”,是市关工委“三扶两创”工作的老专家、市银发人才服务中心专家组成员、市老科协栽培专家周铭成。作为我市乡村振兴银发人才团队负责人的他,自2017年退休后,积极发挥农业老专家的技术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在稻麦生产不同生育阶段的关键期,开展科技指导,帮助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引进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同时,为省内外农户开展技术培训。2023年,在市委老干部局的引领和市老科协的积极参与下,镇江市银发人才工作站周铭成乡村振兴团队在大江农场挂牌成立,他又带领栽培、植保、农机等领域的5名老专家,围绕“春日助耕、夏日助长、秋日助收、冬日助销”主题开展面对面的科技指导和零距离服务,受到了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欢迎。

“目前正是水稻中后期田管的关键时节,周老师除了定期电话联系了解我家农场生产情况,还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进行全程跟踪指导。这段时间,他对我的水稻基地跑得可勤了。”牟文港说,他家农场种植了近千亩水稻,今年有部分基地列入新品展示方,在秋收前将迎接省内外业界人士观摩。

为提升示范方单产水平,牟文港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运用。今年夏种,他积极开展复合酶新品绿色肥料的试验示范,用以改良土壤,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进而达到增产提质目的。从20亩试验田生长情况看,水稻长势葱郁,生机盎然。

7月24日,针对近期台风雨水天气带来的田间积水,周铭成深入田头查看苗情,提醒“时到不等苗”,抓紧晴好天气排水搁田。8月2日,他又顶着烈日赶到大江农场踏田把脉,指导农场因苗制宜施足施好穗肥,争足穗攻大穗。

“从当前田间苗情看,大江农场的水稻苗数稳健,群体茎蘖数适当。但前期搁田还没有到位,需要多次轻搁,做到干湿交替。”周铭成提醒牟文港:进入拔节孕穗期,水稻中后期田管要围绕稳穗数、攻大穗、增粒重、防倒伏,强化“一喷三防”工作,在病虫用药防治时增加磷酸二氢钾的应用,环环扣紧夯实秋熟生产基础,促进水稻丰产丰收。他表示,“新农人”不单单是智能农机技术的操作者,还要成长为一名懂技术、善经营的种粮能手。做好“新农人”培育,银发科技人员义不容辞。此次“夏日助长”行动,主要围绕秋粮单产提升行动,助力“新农人”全面提高科技种粮水平。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牟文港已获评镇江市第三批优秀“新农人”,这将激发他科技种粮、争当新时代粮食生产标兵的激情。

除了大江农场的牟文港外,周铭成的银发乡村振兴团队还与陵口镇青禾家庭农场的大学生“新农人”汤磊、延陵镇杨平家庭农场的“农创客”史杨平等10个家庭农场的“新农人”和创业者进行了“师徒结对”。“我们这支银发科技团队将尽心尽力发挥余热,引导更多粮食生产类‘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让他们肩负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重任,成为扎根乡村的种粮‘生力军’。”周铭成说。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