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专属延陵色彩的农业名片

核心提示: 盛夏,走进延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稻田青青、流水潺潺、鱼儿嬉戏的美丽乡村画卷。“三农”稳,则大局稳。作为我市农业大镇,延陵坚持扛牢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曾丽萍

盛夏,走进延陵,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稻田青青、流水潺潺、鱼儿嬉戏的美丽乡村画卷。“三农”稳,则大局稳。作为我市农业大镇,延陵坚持扛牢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夏天的风吹起了层层稻浪,一望无垠的稻田宛如绿色海洋。近年来,延陵镇充分挖掘稻田种养潜力,采用“稻鸭共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一田双收”的新“稻”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在江苏嘉贤米业有限公司的稻田种植基地,公司总经理谢桐洲正在查看水稻长势。他指着稻田里的一群凤头鸭说:“看看这鸭子,肉质肯定没的说。”稻鸭何以共成长?谢桐洲解释道:“鸭子可以吃掉稻田里的杂草、虫子,鸭粪可循环到田里成为肥料,即使不使用农药、化肥,也能保证水稻和鸭子健康成长。同时,鸭子的踩踏使水稻根系更牢固,增强了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提高了水稻品质。”有鸭子为水稻食虫除草、排泄肥地,整片稻田形成了“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谢桐洲告诉记者,公司目前种植总面积800亩左右,其中采用稻鸭共作技术的有机稻田有430亩,不仅养出了“生态鸭”,还种出了“生态米”,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了“稻鸭共作”,延陵的“小青虾”也做出了“大产业”。在延陵行宫村的“太湖3号”青虾虾苗基地,前来学习养殖技术和订购种苗的客户络绎不绝。“太湖3号”青虾是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育的新品种,具有个体大、抗病强、养殖效益高等优点。2023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行宫村签订了新品种“太湖3号”青虾授权协议,正式将这一新品种青虾授权给行宫村定点繁育。同期,行宫村建起了百亩青虾种苗场,成为全国第一家新品种青虾“太湖3号”授权繁育基地。

“太湖3号”的引进拓宽了行宫村村民的致富路。今年以来,延陵立足行宫青虾产业,推进“青虾科技小院”建设。5月,“青虾科技小院”获省科协认定,并获10万元立项资助,累计投入120万元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包括虾池改造、园区池塘“两池三坝”建设和砂石路改造,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实验基地,行宫青虾养殖基地规模超800亩,年产值超800万元。在“青虾科技小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联农带农强农富农作用,更好地实现富民强村。

“我们将以‘青虾科技小院’为依托,链接南京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等高校资源,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同参与青虾行业技术瓶颈攻关,重点开展青虾新品种培育,提高青虾良种覆盖率,同时积极打造延陵区域特色青虾全产业链。”行宫村党委副书记周国友说,“青虾科技小院”将在整合特色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基础上,推动延陵青虾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深化“延陵青虾”品牌建设,加大青虾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探索,扩大青虾销售半径,加大青虾加工产品和农旅产品的开发,拓展旅游休闲、美食品鉴等服务,促进延陵青虾产业的三产融合,激活延陵乡村振兴。

“在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规模经营与主体培育。目前,全镇50亩以上规模粮食种植户有200多家,农业企业17家,种植养殖大户注册成立家庭农场120家,还有一大批优秀的‘80后’‘90后’新农人,这些经营主体成为推动新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延陵镇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服岗干事凌楠说。

在科技创新引领方面,该镇东皇村建设无人化农场,智能农机作业涵盖了整地、种植、植保、收割、秸秆还田5个环节,建立了智能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基地农机作业及生产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和信息化调度。在特色农业方面,青虾养殖已成为延陵重要的特色农业名片,行宫村“太湖3号”青虾正着力打造青虾产业园;柳茹村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的古村,以经济作物和优质稻米为特色,近年来加速中药材种植,建设了中草药种植基地,引进白花蛇舌草、太子参、半枝莲等地道中草药种植并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实现了农业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专属延陵色彩的农业名片。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