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夜骑活动现场。记者 印牧欣 摄
本报记者 印牧欣
“人到齐了,出发!”昨晚7时许,恒大名都小区西北角路边,随着一声号令,“DYCC骑行俱乐部”的骑行爱好者们飞驰而去,在华灯初上的枫林大道上留下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记者了解到,这股以自行车为载体的夜间骑行热潮,正迅速成为市民运动健身和社交生活的新“顶流”。
头盔、骑行服、专业自行车……即使天气炎热,30多名俱乐部成员仍然装备齐全,准时到达集合点,开始例行的夜骑。该俱乐部负责人朱德介绍,俱乐部成立至今已有三年多,成员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如今的近300人。夏季的工作日晚上,俱乐部几乎每天都会组织夜骑,周末则会组织规模更大的团体活动。“每次组织活动,大家的参与度都很高。”
58岁的骑行爱好者周伟栋是个健身达人。半年前,受朋友邀请,他从健身房锻炼转为骑行,没想到很快就爱上了这项户外运动。他说,与健身房的局部训练不同,骑行属于全身运动。现在自己不仅心肺功能强了很多,还体会到了尝试新鲜事物、挑战自我的快乐。
“90后”张小宇则收获了更为直观的变化,不仅腰腹部多年的“游泳圈”消失了,一些亚健康的症状也不见了。对他而言,骑行不仅是消磨夜晚时光的方式,更是融合了健身与社交双重魅力的运动。“无论装备是贵还是便宜,我们在一起骑行都是平等的。骑得快的人会带着慢的人,慢的人也会努力跟上快的,大家开心最重要。” 张小宇说,骑行一年多来,除了身体更健康,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他内心极其珍贵的财富。
夜幕中,俱乐部成员们排成一路纵队,沿着357省道一路前行。晚风掠过耳际,传来蛙声、蝉鸣和蟋蟀的交响,仿佛在诉说着独属于夜晚的故事。“现在的骑行体验比以前好多了。”资深骑友席丹夏接触骑行12年,累计骑行里程2万公里。她表示,十几年前,很多适合骑行的道路都是土路或水泥路,骑友们大多使用山地车。如今,城市道路和配套设施显著改善,像357省道这样高标准、照明良好的城市及近郊道路,为市民安全、舒适地进行夜间骑行提供了坚实基础。现在,骑友们换上公路自行车,告别颠簸,尽情享受夜晚的自由时光。
在我市,夜间骑行已超越单纯的运动范畴,演变为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新兴的社交方式。这股蓬勃发展的热潮,不仅点亮了市民的“夜生活”,也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与健康因子。受访的骑行爱好者们普遍期待,未来,我市能规划建设更多自行车友好型道路,让“Cityride”这种绿色、健康的运动风尚深入人心,助力全民健康事业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