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改签被收手续费引争议 行业收费规则亟待统一和规范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朱女士向记者反映了自己购买电影票时遇到的一件烦心事。据朱女士介绍,周二时她与同事相约周五晚上一同观影,众人便各自购买了同一场次的电影票。然而,朱女士在购票付款后发现,自己不慎将观影时间选错,误买成了周五中午的场次。

上图为朱女士提供的扣手续费凭证截图。

本报讯 (记者 陈晓玲 王丹)近日,市民朱女士向记者反映了自己购买电影票时遇到的一件烦心事。据朱女士介绍,周二时她与同事相约周五晚上一同观影,众人便各自购买了同一场次的电影票。然而,朱女士在购票付款后发现,自己不慎将观影时间选错,误买成了周五中午的场次。

“距离放映还有超过48小时,既没耽误影院二次销售,也没提前告知收费,这3元收得让人费解。”朱女士坦言,她并非在意费用多少,而是对这种“无差别收费”的合理性存疑。

记者采访多位市民发现,类似争议颇具普遍性。常去影院的王先生称,曾因改签被收取5元手续费,而那张电影票仅30多元,“手续费占比近20%,感觉不太合理。”市民李女士则认为,收费需有明确标准,“提前多久免手续费、不同时段费率多少,写清楚才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不过,也有市民如赵女士表示,相比过去“不退不改”的硬性规定,如今能改签已是进步,少量收取手续费可以接受。

暑期档观影热潮下,此类投诉呈上升趋势。记者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淘票票、猫眼等主流购票平台均有相关投诉记录,部分消费者反映,即便在电影放映前24小时以上改签,仍被收取手续费,与部分行业自律标准相悖。

针对朱女士的遭遇,购票软件工作人员解释,3元手续费为购票平台统一设置,旨在覆盖系统运营成本,“只要是消费者个人原因导致的改签,无论距离放映时间多久,均按此标准收费”。

不少消费者提出,电影票改签可参考火车票“阶梯式收费”模式。二者同为时效性服务合同,随意退改可能影响二次销售,而火车票根据改签时间与发车时间的间隔分级收费,既能保障消费者灵活调整的权利,也能减少对经营者的影响。

事实上,规范电影票退改签并非无例可循。记者查询资料得知,2019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全国首个《电影票退改签标准》,明确阶梯式收费规则:放映前24小时以上改签,免收手续费;2~24小时内,手续费不高于票价10%;1~2小时内,手续费不高于票价20%;0.5~1小时内,手续费不高于票价30%。该标准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将违约金上限控制在30%以内,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也兼顾了行业实际运营需求。

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出台统一的电影票退改签规范,导致各地执行标准差异较大,成为消费纠纷高发区。相关部门应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制定,明确收费规则、公示方式等关键信息,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同时,兼顾影院及平台的合理运营成本,从源头减少此类争议。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