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毛:经纬交织“新”思路 加快驶入“新赛道”

本报记者 谢超

从一架梭织机、两个大染缸到信息化生产设备,从几匹靛青布到创新性功能面料,从中国“织”造到中国“智”造……近年来,面对全球纺织行业竞争加剧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挑战,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进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成功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造”与“质造”的跨越,续写着新的“经纬故事”。

走进丹毛纺织车间,生产设备前已不见成排的纺织女工,而是只有两三名工人在巡视和操作。现场,几位挡车工根据设备提示及时处理生产故障,一人可照看多台机器纺纱流程,既“丝滑”又高效。

“事实上,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积极推动生产设备、管理系统的更新、迭代。”公司董事长徐导告诉记者,纺织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势必要向高科技发展,丹毛通过引入自动化装备、智能化设施,促进信息及时掌握、品质全面把控,从而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传统的纺织行业,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获客成本高、生产管理难度大、流通环节多、库存积压严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丹毛纺织持续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从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四个环节进一步梳理企业数据,重塑各项信息化应用,打造符合行业特点与发展需求的新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我们的纺织车间,各类信息化生产设备随处可见,每台设备上均含有信息化模块,能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数据,并反馈在车间电子SOP上,供管理人员查询和调度。”徐导说,依托这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车间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车间内各个区域的数据实时可见,可最大限度减少用工,节约原材料。

如果说“智能化”“数字化”是丹毛修炼的内功,那么“绿色化”就是丹毛追求的境界。近年来,丹毛纺织加快绿色转型的步伐,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企业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升级改造废水处理设施,并投资改造厂区雨污分流管网、建造液化气站和输送管路;2021年又投资1000万元引进无水染色设备,实现清洁化生产,并按照质量要求对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及相关的管理过程进行不断完善……“最近,我们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成功从试生产转向大生产阶段,不仅革新了我们传统的生产流程,而且高效又环保。”徐导介绍,就在上周,国外一头部品牌曾过来深入洽谈合作。

产业“含绿量”的提升正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越来越多的“含金量”。在丹毛的样品陈列室,5万多个面料样品让人眼花缭乱。“面料是服装的灵魂,这里的每款面料我们都把它定位成‘艺术品’来进行设计、研发、生产。”徐导指着琳琅满目的面料样品说。

从一根纤维的挑选,到纺成细腻的纱线,再经织造赋予形态结构,印染增添色彩魅力,成衣制作将面料变身时尚服装,最后通过贸易推向全球市场,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丹毛的智慧与心血,推动企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现在市场形势严峻,产品供大于求,但只要有打动人心的产品就能形成订单。”徐导说,丹毛走的是小批量多品种的女装产品和以功能可持续为特色的男装产品相结合的差异化路线,促进了精纺面料向高档轻薄、运动时尚、功能可持续和易护理等方向发展。

“普通面料没有竞争优势,我们要做别人不能做的面料,价格才能高,品牌地位才能高。”徐导告诉记者,除了与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安工程技术大学等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丹毛每年在时装面料等产品上的研发投入超过总营收的5%。近年来,企业加大自主开发力度,订单逐步从OEM向ODM转变。“按照目前的订单和形势,预计今年服装板块的业绩将获得6000万元的增长。”徐导说。

产品精益求精,在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特色鲜明;技术精进不止,持续推动工艺革新和智能制造;市场精准开拓,通过“走出去”战略,利用“大平台”不断扩大“朋友圈”……正是这种精耕细作的发展理念,使得丹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丹毛纺织以创新为笔,勾勒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样本。“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科技纺织,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徐导表示,企业必须抢抓机遇,苦练内功,以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赋能品牌发展,通过精益生产和智能制造改造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开拓新零售渠道、拓展品牌发展新路径。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