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增长20%,较去年同期净增25.5亿元
上半年我市外贸高开稳走
本报讯 (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陈丹军)今年以来,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剧烈变化,我市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创新,凭借“含新量”持续提升的产品在外贸市场站稳脚跟。今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3.9亿元,同比增长20%,较去年同期净增25.5亿元。
增长韧性:总量与节奏的双重印证
今年我市外贸的逆势增长首先体现在总量突破与持续发力的节奏上。从季度数据看,二季度全市进出口80.4亿元,同比增长19.3%,较一季度环比提升9.4%,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态势。6月单月出口24.9亿元,同比增长17.4%,且环比提升3.4%,增长动能并未随时间衰减,反而持续释放。海关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上半年,全市出口规模是历史同期首次突破140亿元,同比增长19.2%;进口13.9亿元,虽规模较小,但28.5%的增速远超出口,反映出我市企业在产业链升级中对高端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的需求提升。
贸易方式:一般贸易主导的核心竞争力
贸易方式的结构性差异,揭示了我市外贸增长的底层逻辑。上半年,我市一般贸易以146.4亿元的规模占据95.1%的外贸总值,同比增长18.3%,成为绝对主力。“丹阳外贸增长主要依赖企业自主研发、自主营销的产品,而非依附于外部订单的加工组装环节。今年上半年,后者对应的加工贸易同比下降15.6%,占比仅2.4%,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海关相关负责人指出,一般贸易的强势表现,本质是产品“含新量”“含技量”提升的结果。上半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99.2亿元,其中,自主研发的联合收割机、履带式拖拉机出口增速分别达181.2%、687.1%,这类高附加值产品摆脱了传统加工贸易的“低利润、高依赖”困境,在国际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市场布局:多元化破解“单极依赖”困局
我市外贸的抗风险能力,集中体现在市场布局的多元化突破上。上半年,我市对近19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31个国家出口超1亿元,形成“传统市场稳盘、新兴市场放量、一带一路主导”的格局。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核心增长极:进出口78.8亿元,占比51.2%,同比增长34.1%,这一增速是整体外贸的1.7倍。其中,我市对东盟进出口24.4亿元,同比增长36.5%;对中亚更是实现4.2亿元进出口,同比激增1111.9%。据介绍,中亚地区对农业机械、工程设备的旺盛需求,与我市优势产业高度契合,这种爆发式增长是我市多年来深耕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的必然结果。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的多点开花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波动。上半年,我市对非洲进出口4.1亿元,同比增长28.5%,东盟、非洲等市场实现两位数增速,弥补了美国市场的下滑缺口;对美国出口23.6亿元,同比下降12.3%,降幅较前5月继续扩大,“抢出口”效应消退。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布局,使我市外贸在全球需求分化中保持平衡。
市场主体: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民营企业的突出表现,是我市外贸增长的“压舱石”。上半年,我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01.2亿元,同比增长26.2%,占比65.7%,较去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2个百分点。这一组数据清晰表明:每100元外贸增量中,有68元来自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响应迅速。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部分民企快速调整市场策略,将对美出口的产品转向东南亚、非洲;针对欧盟环保新规,企业提前研发符合标准的电动工具,出口仍保持稳定。
产业与产品:高端化转型的增长动能
我市外贸增长的核心支撑,是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升级。上半年,我市机电装备制造业出口99.2亿元,占出口总值的70.8%,同比增长28.8%,较去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成为绝对主导力量。在细分领域中,机器及机械器具出口同比增长1260.6%,手提式电动工具同比增长1750.7%,棉花采摘机更是同比激增830.1%,这些超高速增长的产品,均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端装备。
产业升级的协同效应在区域与行业中同步显现。全市12个镇(区)中11个实现出口增长。其中,珥陵镇以195.4%的增速领跑全市,高新区、皇塘镇等增速均超45%;12类产业中10类实现增长,高端装备制造增速141.5%,汽车零部件同比增长29.9%,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发力”的格局。这种广泛的增长面,是我市产业基础与创新能力长期积累的爆发。
上半年,我市外贸20%的逆势增长,是民营企业的市场敏锐度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进而通过“一带一路”与新兴市场打开增量空间,而一般贸易的主导地位则确保了增长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的当下,我市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深耕多元化市场、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才能在不确定性中锻造确定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