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墅:唤醒“沉睡资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核心提示: 连日的高温给全市用电带来巨大“烤”验。在导墅镇大华村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监控着设备运行。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这处光伏电站每天能发出100万度电。然而,这片高效运转的核心区域,2023年9月前还是一处“沉睡资产”——废弃的大华粮库和大华小学。它的成功“唤醒”,是导墅镇系统盘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印牧欣 通讯员 沈红

连日的高温给全市用电带来巨大“烤”验。在导墅镇大华村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监控着设备运行。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这处光伏电站每天能发出100万度电。然而,这片高效运转的核心区域,2023年9月前还是一处“沉睡资产”——废弃的大华粮库和大华小学。它的成功“唤醒”,是导墅镇系统盘活闲置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处面积仅14.2亩的地块已经闲置多年。由于面积小,又位于村里,并不适合用于工业,如何盘活成了难事。借助三峡27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引入这一契机,该镇第一时间对接项目工作人员,提出将这一地块用于该项目的办公和基础设施建设。“导墅有很多类似的闲置地块,有的靠居民区太近,有的太小,有的太零碎分散,导致地块很难被再次利用。”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研究,他们认为把这些地块出租,用于建设配套房、配套设施等更为合适,在盘活闲置资产的同时还能带来土地和税收的双重收入。

“我们正好需要在整个光伏厂区的中心建设升压站,方便24小时运维,近距离处理突发状况。这一地块非常合适。”三峡导墅光伏发电厂、三峡皇塘光伏发电厂运行负责人赵铁锤说。

据悉,因为镇村学校撤点并校、企业转制、政府出让的部分土地闲置等原因,导墅镇不少国有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同时,土地空间制约日益突出,产业、村庄布局碎片化问题更加凸显,亟需寻求解决之道。

近年来,导墅镇致力于探索“零地增长”模式,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腾笼换鸟”,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凤凰涅槃”,整合低效资源“握指成拳”,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升单位亩均效益,以产业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我们梳理了‘一份清单’,摸清了家底,通过‘一宗一策’实现了高效盘活,最后借助‘一张网格’联动推进,确保闲置资产盘活取得实效。”该镇相关负责人说。“一份清单”即建立“闲置资产动态信息库”,对现有关停企业闲置资产、国有类闲置资产建立档案,全面摸排资产抵押、拍卖、查封现状和社会民间债务纠纷,并实时更新,充分摸清发展“家底”;“一宗一策”即系统匹配好闲置土地资源特征和项目实际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进行招商推介,三年来累计落地17个亿元项目,盘活闲置土地205亩;“一张网格”即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双方意愿,通过依法处置、项目置换、先租后买等手段,系统提升盘活“速度”与“效率”。截至目前,该镇累计盘活库内企业类闲置资产26处,涉及土地500余亩、厂房17万平方米,已经投产达效的21家,新增应税销售11亿元。针对国有类闲置资产,结合乡村振兴、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加快推进,近三年累计盘活国有类闲置资产7处,涉及65亩,帮助8个村增加村级收入300万元。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闲置资产大多伴随着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关系错综复杂。很多情况下,一宗资产可能涉及多个层级的多个部门,单靠镇一级政府解决,难度很大。”导墅镇人大主席蔡小红说。

对此,导墅镇在全市范围内首创国资报告制度,强化了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成为“抓监督、促盘活”的重要抓手。由此,从2021年开始,导墅镇人大在江苏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国有(集体)资产管理情况向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制度试点工作,首创“356”工作法。“3”即坚持党委领导、坚持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参与监督国有资产整个过程、坚持政府主导三个原则;“5”即行政性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政府投资类资产、集体企业改制不彻底留存资产、关停转企业遗留闲置资产5个工作重点;“6”即两查两审两办的人大监督方法。

在导墅镇人大启动国资管理监督工作后的近三年中,共捋出国有资产53宗,包含原有国有和集体资产15宗、市直部门移交资产33宗、发动镇人大代表新“寻”资产5宗。这些资产分布在全镇20多个自然村,不仅有“老破小”,而且有着租售混杂、一屋多主、权属关系不明等问题,普遍存在产权纠纷。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导墅镇“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导墅镇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用改革解开了资产关系的“乱麻”,又通过人大监督,助力政府把老百姓身边的资产管好用好,打通了闲置资产盘活“最后一公里”,为实现“人民家产”家底清晰、保值增值贡献了导墅方案。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