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镇江市规模最大的蛋鸡场,凯亭禽业依靠机械化、智能化养殖,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这个养鸡场闻不到“味”儿
图为李兰娣和工人在传送带旁捡拾鸡蛋。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丹北宣
提及农村家禽养殖场,很多人印象中是鸡鸭鹅粪味弥漫、臭气熏人的场景。炎炎夏日,记者走进位于丹北镇常兴村的凯亭禽业有限公司,居然闻不到一丝鸡粪味儿。作为镇江市规模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这里的鸡舍内干净整洁,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设施配套,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
“我的养鸡场通过多年来持续进行科技改造,不仅无臭味,夏天蚊蝇也很少了,而且实现了配料、供料、上水、除粪的养殖一体自动化、机械化,有效解决了传统蛋鸡养殖带来的问题,走出了一条现代蛋鸡场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凯亭禽业负责人李兰娣说道。
凯亭禽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刚开始,这里的蛋鸡饲养量只有1万多只,而且一期养殖场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管理。此后,随着二期建设工程的实施,养鸡场的蛋鸡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已发展到蛋鸡饲养量达5万只的规模,日产鸡蛋在4.5吨左右。
记者跟随李兰娣走进养鸡场内,只见一层层鸡笼设备整齐排列,颇为气派,笼内的母鸡有的探出了头,有的在欢快啄食,有的在饮水………一幅安然休憩的场景。鸡场内空气流通,透光透气性好。而鸡舍旁边的收蛋室内,刚采收的一枚枚新鲜鸡蛋,顺着长长的自动化传送带被导入自动捡拾设备,经分拣装入塑料框内,然后装运至仓库分拣打包,发往丹阳城区及镇江、常州等地。“在现代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模式下,我们的蛋鸡养殖喂料不用人工投喂,而是自动投料、自动喂鸡、自动收蛋,大大节省了人工。”李兰娣乐呵呵地说,原来养鸡场内每饲养1万只蛋鸡,就要五六个工人进行管理,现在虽然蛋鸡的养殖规模翻了五倍,但工人数量并未增加。科技赋能让蛋鸡养殖场实现了高效精准。
记者在采访时,正好遇到凯亭禽业订购的一批养鸡饲料送达养殖场,一台满载着玉米、豆粕的大型卡车正在卸料,场地上却不见工人们搬运。李兰娣指着库房内的一排排大型设备道出了缘由:这些原料通过公司建设的饲料机组就能完成自动运输,并借助提升机作业,将这些饲料分门别类逐一送至大型豆粕仓、玉米仓内。每次喂料之际,这些科学配置的鸡饲料,通过搅龙设施就能送达每个鸡舍内。而鸡粪经自动设备及时清运后,则集中到养鸡场的蓄粪池内进行发酵,整个过程是全封闭的。因而,凯亭禽业公司内闻不到鸡粪味,这样不仅保证了规模养鸡场的环境卫生,还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这些发酵后的鸡粪制成有机肥后成了“香饽饽”,被周边蔬果种植大户争相订购。
谈及未来发展,李兰娣表示, 依托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模式,今后,凯亭禽业将改造升级养殖装备,进一步挖潜增效,提升蛋鸡养殖新质生产力水平,更好地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