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废窑地 今朝果飘香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走进地处开发区胡桥村门楼自然村一处茂密的山林岗坡,一条幽径蜿蜒入画,两旁葱郁的林木似泼墨染就的翡翠屏风,将暑气隔绝在外。抬眼望去,那方在抖音直播间里火出圈的“梅姐快乐农场”,正藏在这座“天然氧吧”的万绿丛中。

昔日废窑地 今朝果飘香

——梅姐快乐农场里的“增收密码”

本报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通讯员 开宣

fa585cef29fab8110fae8c76ffc80403

图为梅一珍在桃园内忙着采摘鲜桃。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摄

盛夏时节,热浪卷着蝉鸣漫过山野。近日,记者走进地处开发区胡桥村门楼自然村一处茂密的山林岗坡,一条幽径蜿蜒入画,两旁葱郁的林木似泼墨染就的翡翠屏风,将暑气隔绝在外。抬眼望去,那方在抖音直播间里火出圈的“梅姐快乐农场”,正藏在这座“天然氧吧”的万绿丛中。

农舍白墙前,“坚守初心,只为种出小时候味道的桃”的横幅在风中轻颤,旁边“不套袋,让每一个果子都晒足阳光”的字迹被阳光晒得发亮。村民指向远处山岗时,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瞧那片‘花果山’,就是梅姐的创业江湖呢!”

钻进岗地深处,50多亩桃林与梨林如绿浪翻涌,银白色的防鸟网在骄阳下织就一张梦幻天幕。“我在这儿呢!”一声清脆的回应从桃林深处传来,梅姐弯腰穿梭在枝丫间,篮中的鲜桃已经装满。这位47岁的“新农人”指尖沾着泥土香,笑眼弯弯:“这几日订单像雪片飞,我得在下午四点前完成采摘,及时把‘鲜灵儿’寄出去。”

梅姐,名叫梅一珍,今年47岁,是丹阳西门人,此前一直做些小生意。若说这农场的故事,要从2013年那场“与荒丘的约定”说起。彼时110亩窑厂复垦地一直无人承包,荒废在那里。“那时地上的野草比人高,当我从胡桥村一个朋友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瞅着这片土壤,遂萌发了投资农业、承包这片复垦山岗地种植果树的念头。”梅一珍拂去桃叶上的光斑,眼神里闪着当年的果敢。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西门小商贩到“农创客”,她与丈夫挥锄拓荒,对高低不平的复垦地逐一进行平整。初栽的桃苗细如筷,为了种出好果品,梅一珍从头学起。每当闲暇之余,她就捧起有关果树栽培的书籍认真钻研;每到夜深人静之际,她就坚持上网学习、借鉴人家的果树栽培经验。同时,还拜杏虎村的桃农为师,虚心求教;连省农科院专家的电话都被她问出了“热乎气”。通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她由果品种植的“门外汉”逐步成为果品种植的“女能人”。

如今的梅姐快乐农场果园,藏着梅一珍的“增收密码”:从品种优化入手,良缘、白凤、锦绣黄桃等二十余品种,从孟夏一直甜到初秋。注重品质,坚持生态绿色种植。她用羊粪拌着豆粕、菜饼,再混上秸秆发酵的有机肥,“这是给土地喂的‘养生大餐’”;架设防鸟网和推广应用生物药剂防病治虫,让每个鲜果都能“晒足阳光”,自然生长。此外,农场的山岗内还开挖了一方池塘,专门用清澈的塘水对果园进行灌溉。她以匠心坚守绿色生态种植的情怀,让周边果农竖起了大拇指。

“不怕种不出,就怕销不活。”梅一珍点开手机里的抖音后台,订单数据正跳动如丰收的鼓点。谁承想几年前第一批果品上市后,销售可谓困难重重。她背着盛满新桃竹筐在水果店门口徘徊,“那时站在街头吆喝,脸比桃子还红”。如今她自学剪辑视频、直播,镜头里的桃林成了“网红打卡地”,周边的常州武进、丹徒大港、镇江新区和扬中的游客循着视频寻来,孩子们在树下追着蝴蝶,家长们忙着拍“硕果压枝低”的图景——这场景,恰似宋代诗人范成大“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现代翻版。正值桃子和梨果采摘旺季,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来,高峰期一天要接待50多个采摘的客人。

记者在采访中,正遇到一对家住市区的年轻夫妇带着一儿一女进园采摘。“今天我们一共采摘了10多斤鲜桃,采摘价按等级计算,每斤在6至8元。”孩子的父亲刘先生乐滋滋地说,“现在正好是暑假,来这里的农场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到田园的采摘乐趣,还可以欣赏丘陵山岗自然美景。虽是暑气逼人,但我们仍感到十分惬意!”如今,电商销售已成为梅姐快乐农场果品销售的主角,预计今年她在抖音和朋友圈的果品销量可达80%以上。

“乘着农产品电商这一直通车,我将继续做优果品生产,擦亮梅姐果品的特色品牌,助推农旅融合。”她指着远处正在搭建的烧烤区,眼里有星光闪烁:“下一步要让游客尝尝‘桃树下的农家乐’,把这农场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栖息地。”

山风又起,吹动桃林沙沙作响,那是土地对耕耘者的应答。从废窑地到“花果山”,梅一珍用12年光阴,在丘陵岗地间写下一首关于坚守与热爱的田园诗——当城市人在钢筋丛林里寻找“采菊东篱下”的意境,这片果园正用满枝果香,回答着关于初心的所有叩问。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