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晖 周竹生
今年夏天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创排的《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在南师大中北学院倾情演出,盛况空前,反响热烈。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60名师生历时180天排练串联18首战歌——《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在时空跨越的对话中,在诗画交融的舞台中,在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文艺作品中,以磅礴三重奏的艺术形式,在丹阳大地再现铁军神威。
以经典歌曲为载体,生动再现铁军风采。一首歌曲就是一段故事,一句歌词就是一抹血染的风采。以歌声再现新四军金戈铁马的挥师,歌声响起犹如吹响新四军东进的军号,打响新四军杀敌的枪炮声,选材取材在创作反映新四军的文艺作品中具有广泛性、代表性、艺术性和震撼性。《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18首歌曲中16首诞生于江苏各地战场,形成一幅“红色音乐导航地图”,唱到哪里,历史的镜头就投向哪里,照见新四军在江苏大地的南征北战的印迹。《白菜心》以“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质朴民谣,揭开军民同心的历史画卷;《黄桥烧饼歌》借“烧饼要用热火烤”的隐喻,将黄桥烧饼背后的军民鱼水情具象为舞台上的推车支前场景。当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所在地丹阳唱响《刘老庄连连歌》“八十二位英雄汉,抗击三千小东洋”时,悲壮旋律唤起了丹阳人民对1939年11月新四军新六团和二团在江苏丹阳贺甲村对日军的奋勇一击的记忆。94名新四军战士牺牲在贺甲战场,新四军“老虎团”和刘老庄连的美名也就在大江南北传开。
这些诞生于战火硝烟的旋律,承载着铁军的红色基因。一曲曲的高歌,开启了胜利之歌的一重奏,历史原味与时代审美在高歌中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使尘封的乐谱化作流淌的精神血脉,就如观众在《茉莉花》从柔美小调到磅礴战歌的蜕变中,听到民族觉醒的惊雷。
以新编歌舞为形式,磅礴再现挺进铁流。歌声来自新四军在江南江淮的发展壮大,歌声又代表着新四军在战火纷飞中的浴血奋战。所以选取什么样的歌曲,18首歌曲的先后出场,怎样出场就有讲究、有编排。18首歌曲以时间和内容分为“烽火初燃”“鱼水情深”“浴血奋战”“胜利曙光”“薪火相传”等五个乐章,突出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前进,前进,我们是浴血奋战的新四军的胜利之歌主题,气势磅礴,气冲霄汉。区别于一般的歌唱演出,《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不是单人独唱,而是每曲数十人出场的队伍式合唱、重唱,铁流滚滚的宏大叙事,开启了胜利之歌的二重奏,把昔日新四军征战场景搬上了舞台,环环相扣,幕幕逼真。在音乐编创上保留历史原味,同时融入现代编曲与舞台技术,通过场景化叙事展现军民情感与战斗壮烈,让观众在艺术震撼中重走红色精神之旅。整场演出以“歌舞剧”为主要形式,融入大合唱、情景剧、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保卫郭村》中战士持枪突进的现代舞编排,以动作语言复现铁军锋芒;《淮宝战歌》将传统民乐与交响乐编配碰撞,在鼓点与管弦的交响中迸发战斗豪情。
最具突破性的是南师大音乐学院学生表演者与角色的深度交融。颜泯涛演唱《打个胜仗笑哈哈》时精准把控“战地笑容”的分寸——眉梢扬起三分欣喜,眼底沉淀七分决绝,将胜利喜悦与牺牲悲壮凝于微妙神情。澳门学生司徒颖瑶在《白菜心》排练中,从推车动作体悟到“军民鱼水情”不再是课本符号,而是掌心传递的体温。当徐子祺眉骨缝针后贴着纱布坚持排练,“轻伤不下火线”的传承誓言,已化作聚光灯下最动人的身体叙事。
最具关联性的是铁军与丹阳紧紧贴近。一百余名身着新四军军服的演员列队步入中北学院校园,这支“铁军”的“归来”,恰是对历史的深情呼应——80余年前,丹阳正是新四军江南抗战的重要战场。镇江新四军研究会会员王学众的父亲王在信是一位97岁的抗战老兵,王学众十分关心《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在中北学院的整场演出有没有直播,他要和父亲一起观看。镇江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丹阳市民项强则关注“延陵大捷”,他特别希望听到歌颂延陵大捷的《反扫荡》战歌。“舞台上战士与老乡紧握的双手,和今日警民共同巡逻的画面重叠。铁军精神从未远离!”“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茅山老区延陵派出所副教导员薛晓静,扎根在延陵这片英雄土地,更懂得军民鱼水情的情深,铁军精神的坚不可摧。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让这场演出尚未启幕便承载了厚重的情感。丹阳市丹凤幼儿园的马老师更是激动,她看到演出节目单后兴奋地说,女儿在南师大音乐学院就读,节目里有她女儿参与的合唱团演出的节目。
以布景渲染为场景,真切再现烽火岁月。“烽火初燃,军民同心!”随着舞台灯光骤亮,《白菜心》《保卫郭村》等战歌铿锵响起。演员们以合唱、情景剧、舞蹈等多元形式,再现新四军战士持枪冲锋、百姓推车支前的场景。舞台背景中,军号、大刀、奔袭、冲锋等画面通过全息投影跃然眼前,枪炮声、呐喊声与旋律交织,令观众仿佛置身历史现场。
逼真效果的呈现离不开体现这就是当年的新四军的服饰道具的运用,而多媒体技术的加持带来了战地黄花分外香那样的深沉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意境。电子巨屏上军号与大刀的全息投影,将《反扫荡》的战场延展至观众席;3D技术还原的硝烟随着《石臼渔歌》的旋律流动,枪炮声在环绕声场中形成历史音墙。当丰富的史料影像与舞台上的冲锋阵列重叠,科技赋能让烽火岁月获得了立体维度。整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音诗歌画效果开启了胜利之歌的三重奏。
最具感染力的诗画时刻出现在终场:随着《新四军军歌》响起,年轻学子自发挥舞手机灯光,剧场穹顶渐次亮起星星。此刻,“东进!东进!”的呐喊穿透八十多载光阴,舞台背景中列队行军的黑白影像,与台下跃动的光海完成超时空对话。这种浸润式场景设计,使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成为精神星火的传递者。
《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印证了歌声铸魂的力量——当经典旋律在新编歌舞中重生,当诗画场景唤醒集体记忆,新四军铁军精神便在这“可感可学可传”的艺术范式中,获得了穿透时空的永恒生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