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在整理书籍。记者 曾丽萍 摄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吴春燕
盛夏七月,书香馥郁。在城市的喧嚣中,图书馆宛如一片宁静的绿洲,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文明的传递。当青春与志愿服务相遇,当劳动精神在书香氛围里扎根,一段段关于成长、奉献与担当的故事,正悄然书写。
“你好,我想给我家孩子找一些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请问在哪个区域?”“好的,我带您过去!”……记者昨日走进市图书馆,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馆内各个区域。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全身心投入各项服务工作中。有的认真细致地整理书架上的书籍;有的热情周到地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耐心解答读者关于借阅规则、书籍查找等方面的疑问。他们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真诚友善的服务,赢得了读者们的高度赞誉。
市民薛鸣就住在图书馆附近,平日里经常来此学习看书。他感慨地说:“这个暑假,图书馆招募了好多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奉献与责任,图书馆里随处可见的忙碌的身影为丹阳这座城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另一边,正在阅读的读者陈老先生说:“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在图书馆里忙碌,感觉很有活力,他们的微笑和热情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为阅读时光增添了几分温馨。”
暑假正值图书馆的服务高峰期,不仅要接待大量读者,还需要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这些志愿者的加入,为我们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他们协助整理书架、引导读者、解答咨询等工作,使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读者服务工作。”市图书馆馆长孙晓告诉记者,为保障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目前这一支由暑期社会实践生、成人志愿者及“文明小义工”组成的暑期志愿服务队伍已全员上岗,他们用青春的力量为书香夏日注入活力。
活动中,小志愿者们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据悉,为确保服务质量,图书馆在“文明小义工”上岗前已开展专项培训,系统讲解图书分类、自助借还设备操作及读者服务礼仪等知识。如今,身着红色小马甲的“小志愿者”们成为馆内最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书架间整理图书,手持工具清扫地面,主动为读者解答咨询、协助查找书籍,成为图书馆内一道亮丽的风景。图书馆“小志愿者”的开展,增强了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既丰富了小读者们的假日生活,又为公益文化服务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图书馆志愿服务的经历,是青春岁月里珍贵的印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能将学习所获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实践比课堂更生动。同时作为一名服务读者的大学生志愿者,能为家乡做点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来自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的暑期返乡社会实践生陈逸菡说。通过此次志愿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能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她认为,在书香中服务读者,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也彰显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每天被无数的书籍包围着,到处都是弥漫的书香,感觉特别幸福!”“以前去图书馆看书,有时候嫌麻烦会就近将书塞到身边的书架上,现在才知道自己犯懒给图书管理员带去了多少麻烦,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现场一大学生志愿者不好意思地说……
在服务读者时,成长同样悄然发生。面对读者咨询报刊位置,一些大学生从最初紧张得语无伦次,到后来熟练指引;遇到老年读者视力不佳,帮忙找刊、读报,收获他们温暖的笑容与感谢,这些互动让大家懂得,志愿服务不只是付出劳动,更是传递温度……
志愿服务期间,青年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为图书馆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他们不仅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完成了馆里基础工作,还积极参与到读者咨询、阅读推广、文化活动组织等各项工作中,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为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素养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誉。“在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们不仅是图书的守护者,更是知识的传递者。大家通过精心整理每一本书,耐心解答读者的问题,用微笑和热情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帮助,用‘志愿之光’绘就了城市文明底色。”孙晓说。
据统计,今年暑期以来,图书馆已累计招募志愿者50余人次,从书架整理到文明引导,从活动协助到秩序维护,志愿者的奉献成为图书馆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志愿者团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接下来,图书馆将持续完善志愿服务“培训-实践-反馈”机制,让更多青少年在服务中传承文明、收获成长,共同擦亮“书香丹阳”的城市名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