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养生馆做艾灸。 记者 陆芸 摄
本报讯 (记者 陆芸 通讯员 眭思维)“冬病夏治”的说法在三伏天热度攀升,艾灸作为其中的热门方式,近来备受追捧,在家熏艾、养生馆“伏灸”、年轻人抢购艾灸盒的场景屡见不鲜。
市民蔡阿姨是艾灸的长期受益者,她笑着说:“我每年三伏天都会去养生馆做艾灸,以前一到冬天就咳嗽,胃还容易不舒服,这两年情况明显好转,不容易感冒,浑身也有劲了!”
俗话说“三伏天艾灸,胜吃三年参”,这并非无据可循。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期,此时人体毛孔舒张,气血运行活跃。借助外界的“阳气”,艾灸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内的寒、湿、瘀,尤其适合那些冬天易手脚冰凉、反复感冒、关节疼痛的人群。简单来说,平时艾灸如同“单打独斗”,而三伏天则是“借天之力”,往往事半功倍。
但三伏天艾灸真的人人适合吗?“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赶这个‘养生时髦’,有三类人盲目艾灸反而会帮倒忙。”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丁辉俊告诉记者,“第一类是体内‘火气旺’的人,平时容易口干舌燥、长痘、便秘、怕热,艾灸会加重‘上火’,可能越灸越烦躁;第二类是湿热体质的人,夏天本来就多汗、舌苔黄腻、大便黏马桶,艾灸的温热会加重湿热;第三类是特殊人群,孕妇、经期量大的女性、皮肤有伤口或过敏的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稳的人,做艾灸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28岁的小林就有过教训:“看到同事都在艾灸,我也买了艾条试试,结果才灸了两天,嘴上就长了好几个泡,还便秘得厉害,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自己火气旺,根本不适合艾灸。”
丁辉俊表示,若适合艾灸,注意以下细节能让效果更佳。选对穴位:无需追求“灸遍全身”。重点关注几个“黄金穴”:关元穴(肚脐下3寸)可补阳气、固元气,适合怕冷的人;足三里(膝盖下3寸)能健脾胃,助力夏季消化;大椎穴(脖子后凸起处)可驱寒,对颈椎不适、易感冒者有益。控制时间:每次艾灸15~20分钟即可,切勿贪多。灸至皮肤微微发红、有温热感为宜,以防烫伤起泡。做好灸后护理:艾灸后4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吹空调(尤其不要对着风口);多喝温水,不喝冰饮、不吃生冷食物;当天不熬夜、不进行剧烈运动,让身体逐步“吸收”阳气。
当下很多人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同时也想节省成本,于是选择自己在家做艾灸。丁辉俊提醒,在购买艾条时要认准“陈艾”(3年以上),其气味温和不刺鼻。新艾火力较猛,容易导致上火。
丁辉俊强调,三伏天艾灸不是“万能药”,更不是“赶时髦”的仪式,“如果本身身体没啥毛病,没必要硬凑这个热闹;要是真有‘冬病’困扰,也得先搞清楚自己的体质才能‘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