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格为笔 绘就为民初心
——记曲阿街道路巷社区优秀网格员杨玉婷
本报记者 韩笑 通讯员 开宣 文/摄
在丹阳市曲阿街道路巷社区,身着蓝马甲的身影每日穿梭于楼栋之间,其中一个身影格外熟悉——她是社区第二网格网格员杨玉婷,也是460户居民口中亲切的“小杨”。
2019年,杨玉婷来到路巷社区工作,2021年正式加入网格队伍,从此将网格视为“第二战场”。“刚接手时,网格就像一张白纸,我得把上面的每一笔都画清楚。”她笑着说,手中的走访记录本早已写满密密麻麻的笔记:某户老人行动不便需定期回访、某栋楼管道老化需协调维修、哪家租户近期有变动……这些琐碎的信息在她脑中形成精准的“电子地图”,为服务居民打下坚实基础。
她负责的路巷社区第二网格涵盖老旧小区、商铺和平房区,人口结构复杂、事务繁多。但杨玉婷始终坚信:“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每一件都关系到居民的日子过得舒不舒心。”
为了让居民及时了解最新政策,杨玉婷创新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方式。线上,她在网格微信群每日推送民政、社保、文明创建等政策解读,并制作图文并茂的“政策小贴士”;线下,她带着宣传单页走街串巷,特别关注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王阿姨,今年的退休认证我已经帮您在手机上弄好了!”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在她的工作中重复多次。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次次贴心的服务,拉近了她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网格工作不仅需要耐心和细致,更考验沟通与调解能力。有一次,一位居民气冲冲地来到社区居委会投诉:“隔壁敲墙,噪声太吵了!”杨玉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调查,发现是一户人家在家健身动静过大,另一户则以敲墙“报复”。由于老旧平房隔音差,矛盾不断升级。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杨玉婷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分别与双方沟通,倾听诉求。经过反复协调,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彼此承诺不再制造噪声。这场邻里纠纷的成功化解,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慢下来倾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除了日常的网格事务,杨玉婷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爱心妈妈”。2021年,她发起“爱心妈妈”行动,主动结对帮扶3位困境儿童。4年来,这项行动从最初3个帮扶孩子到如今重点跟踪2个孩子,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生活需求,更注重心理疏导。
“我的微心愿真的实现了!”当困境儿童小丸(化名)拿到自己许愿的自行车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杨玉婷总是第一时间将填写“微心愿”的通知告知孩子和家长,并用母亲般的关怀陪伴他们。她记得有一次,孩子怯生生地说:“杨阿姨像妈妈一样。”那一刻,她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更多温暖。”杨玉婷说。她定期走访困境儿童家庭,送上学习用品和慰问品,还会陪他们聊天、做游戏。在她的努力下,这些孩子逐渐敞开心扉,眼神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当然,网格员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杨玉婷回忆道,刚开始做网格员时,曾因通知居民重要事项而被误解,甚至传唤至派出所。“虽然最后证实了我的身份,但我还是受了不少委屈。”但她从未因此退缩,始终坚持在一线。
“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心态稳多了。”她说,“网格工作教会我‘慢下来’——慢下来倾听居民诉求,慢下来解决琐碎难题。”正是这种沉稳与坚韧,让她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成长。
在杨玉婷看来,路巷社区的“平平淡淡”是最珍贵的成果:邻里和睦、环境整洁、居民笑脸常在。而这背后,是她和一群网格员战友用脚步丈量出的平安画卷。
“当看到问题被解决,居民露出满意笑容时,所有的疲惫和困难都烟消云散。”杨玉婷说。她将继续在这片熟悉的网格中,用心服务每一位居民,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