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篮叫卖”到“云端带货”

核心提示: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瓜果飘香,桃李满枝。顶着烈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珥陵镇积庆村,只见村内进进出出收运快递的车辆,一派忙碌景象,全村电子商务交易异常红火,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村,积庆村是如何逆袭成为省级电商示范村的呢?

——看珥陵积庆村如何从传统农业村逆袭电商示范村

本报记者 须俊 也平 通讯员 晓丽 贡行军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瓜果飘香,桃李满枝。顶着烈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珥陵镇积庆村,只见村内进进出出收运快递的车辆,一派忙碌景象,全村电子商务交易异常红火,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村,积庆村是如何逆袭成为省级电商示范村的呢?

一村一品,构筑村级电商发展新高地

积庆村地处茅山老区珥陵镇的北大门,现有耕地面积6800余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000余亩,总人口5900余人。近年来,积庆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创办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百津元红香芋专业合作社、粮食专业合作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等20多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做优粮食生产和发展特色农业上持续发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村各自然村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如官厅自然村的有机稻米、草鞋庄自然村的绿色翠冠梨、双沟自然村的红香芋和马蹄、前蔡自然村的特色莴苣……积庆村因此成为珥陵镇有名的特色农业村,还获得了省生态村、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镇江市文明村等一系列殊荣。

“虽然积庆村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但过去受限于传统销售渠道,很多农户往往通过层层中间商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商拿走了。”积庆村村委会干部介绍,为解决农产品普遍存在的卖难问题,将“提篮叫卖”转变为“云端带货”,早在2015年,积庆村就在全镇第一个“吃螃蟹”,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武明忠为组长的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组织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了本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村“两委”干部带头学电脑、学电子商务。村里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主播为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个私企业老板和创业者授课,培训内容涵盖店铺注册、网店装修、流量转化技巧、账号运营策略、后台管理操作等实用知识。村里还积极组织他们参加镇里和市级有关部门举办的电商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取经”等,逐步构建起了电商达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此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大村走向电商示范村的逆袭之路。

产品触“网”远行,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赋能

一根网线连城乡,如何让农特产品借助网络打开广阔市场,进一步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从2016年开始,积庆村积极探索“党建+合作社+电商”模式助农增收,并创设了电商直播间和农产品展示中心,起初由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和村“两委”年轻干部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当地农特产品。去年,村委会还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合作,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电商直播间,免费提供给有需求的村民使用。

村里“农创客”“新农人”和种养大户纷纷“触网”销售,产品也由村里的土特产扩展到了当地香醋、面机、家纺服装等工业产品。电子商务由此在积庆村风生水起,全村形成了以实体店为依托、电子商务为主渠道的创新型销售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传统农业村正迈向数字化的新天地。

在草鞋庄自然村村头,记者远远望见了覆盖着遮虫网的好大一片梨林,那是裕杨梨园家庭农场。走进果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甜的果香味,一个个硕大的“苏翠1号”梨、翠冠梨缀满枝头,压弯了树枝。武明忠正在果园内与忙于采摘头茬“苏翠1号”梨的农场主易裕生、杨建琴夫妇攀谈,了解梨果生产和销售情况。临走前,武明忠还特地关照夫妇俩,销售方面有什么困难及时找他。

易裕生今年57岁,是邻近的皇塘镇人,自2017年来草鞋庄自然村高岗地承包种植特色梨园以来,其“苏翠1号”梨、翠冠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0亩。“我们采用绿色生态循环管理模式,不打农药,全程使用有机肥,用遮虫网覆盖,不套袋子,让果子直接在阳光雨露下生长。尽管上半年遭遇持续干旱少雨天气,但由于管理得当,今年梨子的品质更优、口感更佳,产量也明显超过去年。”易裕生自豪地说。他还当场拿来一个刚摘下来的梨子切开,测试糖度为13.3度,而一般梨子的糖度在12度左右。

“我们的梨子供应的大多是老客户、回头客,他们都反映口感很好,梨子脆甜多汁、皮薄肉厚,吃了还想吃。”谈及今年梨子的销售,杨建琴信心满满地说,一到成熟期,她和丈夫就通过电商平台、短视频、朋友圈进行宣传推广,还在村委会电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搞起了田间直播,不仅展示了青翠欲滴的梨子,还带网友“云游”果园,效果不错。此外,周边还有不少游客和客商慕名来梨园采摘尝鲜、批量采购。“总之,现在基本上不愁卖。”看着一箱箱的梨子通过“电商快车”卖出,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农场梨子销售收入达4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达50万元。

易裕生夫妇兴致勃勃地说,春季看梨树花海、夏季采摘品尝梨子,这方梨园如今已成了网红打卡地。同时,每到采摘和田管高峰期,梨园季节性用工每天可达三四十人,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共享“甜蜜经济”。

创新理念,拉长“特种面机+”产业链

电商行业的快速兴起,不仅让积庆村里的农特产品成了“香饽饽”,而且也给村里的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理念,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地处积庆工业园内的丹阳市珥陵镇盛宏彬面机厂创办于2011年,主要研发生产各式面食机械。当年,从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盛宏彬回乡创业,在父亲盛书明的协助下创办了这家面机企业。为创新营销模式,敢创敢干的盛宏彬率先在淘宝开设了网店,拓展面机销售渠道,成了当时积庆村里的一大新闻。“我们这几年还通过抖音、快手推广产品,目前厂里生产的面机一半以上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出去的。”今年63岁的盛书明自豪地说,“如今我也学会了电商操作,每天下午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单独进行抖音直播,主要是与全国各地的面机用户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在使用面机加工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我的直播号粉丝已有2.7万人。”

交谈中,盛书明还透露了一个商业“秘密”。他说,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他们投资1000余万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勤合作研制开发的“彩色”马铃薯手盘风味面,今年已批量生产成功推向市场,在电商平台一炮打响,作为一种绿色食品伴手礼深受顾客青睐。

盛书明介绍,该马铃薯是由陈勤教授团队培育的“玫瑰系列”彩色马铃薯,不仅富含花青素、硒等营养元素,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每亩产量达4000斤,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目前,他们已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积庆村建立了70亩的原料生产基地。

持续发力,不断打造富民强村新风景

积庆村电商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为其配套的生产、加工、储存、物流和电商服务领域的繁荣,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据了解,目前,积庆村直接从事电商的村民(包括回乡大学生创业者)达30人,去年电商销售额2000余万元。

“让农特产品变身‘网红产品’,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如今已成为积庆村富民强村的新风景。”武明忠信心满满地表示,积庆村将根据自身农业大村的特点,进一步拓展富民强村渠道,在巩固原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新兴特色农业,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特产品。同时,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好农旅融合文章,让积善之家有余庆,让积庆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