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郡玉 通讯员 汤雯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浪潮席卷而来,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何破局?位于丹北镇的江苏林泉汽车装饰件股份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智能制造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智造赋能,打造数字工厂新标杆
林泉股份成立于2002年,专业从事汽车内、外饰件系统的设计、制造与销售,产品涵盖仪表板总成、门内护板总成、前后保险杠总成等关键部件,配套服务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国内大型汽车公司,应用于大众、奥迪、马自达、福特等品牌车型,近年又陆续配套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车企。2024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2021年至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6%,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走进林泉股份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注塑、包覆、装配、喷涂四大工艺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着。30台包覆机同时在线作业,每50秒即可完成两个汽车扶手的包覆工序,换算成年产能可达150万件。“从骨架喷胶、高温烘烤激活胶水,到接皮对线、转边包覆,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控制。”车间主管朱磊说道。更值得关注的是,AR智能检查系统已深度嵌入生产环节,不仅将制造成本压缩15%以上,更让仪表板、门内护板等传统零部件的工艺精度和触感舒适度提升至新高度。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让林泉的生产车间成为行业智能制造的鲜活样本。
创新筑基,科技融合铸精品
作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林泉对研发工作进行了持续投入。企业连续多年将销售额的5%投入研发领域,用于机械设备的购置、先进工艺的研发以及专利的申请。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林泉紧密贴合客户需求,不仅注重产品的精细化与无害化,还积极融入中华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产品。
“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林泉股份董事长陈建林坦言,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汽车整车企业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必须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从“按图生产”升级为自主研发生产,才能实现与整车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
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林泉股份一步步走入正轨,拓展了一片又一片“领土”。更具前瞻性的是,企业正联合高校与行业巨头布局“透明A柱”“透明底盘”等前沿技术,探索零部件与整车的智能互联解决方案。
如今,林泉已在国内布局了5家子公司,凭借造型设计、同步开发、智能制造等核心能力,于业内树立起技术实力与交付效率的口碑。其实,早在2012年,林泉便成立江苏省乘用车内饰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还获国家CNAS认证。多年来,林泉始终专注于钻研行业前沿技术,不仅如此,还积极派遣技术人员前往德国、日本等工业强国,学习先进工艺技术。凭借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林泉已成功斩获超160项发明专利。
人才强企,内外兼修共绘新蓝图
创新离不开人才。如何稳定、充实、壮大研发人员队伍是陈建林一直花费心血的事。林泉股份坐落于乡镇,与大城市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陈建林坚持“内培外引”双管齐下。除了注重内部挖掘培养外,林泉还主动拉来“外援”助阵,不仅聘请行业内一流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及时为林泉技术难题“答疑解惑”,还与吉林大学、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目前,企业拥有研发人员近200人,其中,研发骨干大多在企业工作20年以上,在管理层中占比约七成,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谈及企业的成功,陈建林满怀感恩。他表示,林泉股份将继续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一如既往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为全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蹚出新路,为丹阳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