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金夫妇对采摘后的桃子进行分拣装箱。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通讯员 丁汉平
又到一年桃子采摘季,在“水蜜桃专业村”——司徒镇杏虎村,各大桃园绿意盎然,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展示着丰收的盛景。前来采购鲜桃的外来客商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回荡在桃林之中。
与往昔有所不同的是,今年杏虎村个大、味甜、品质上乘且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鲜桃子,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备受客商青睐。传统的论盒、论斤卖的销售方式,如今已悄然转变为论个卖。“你猜我们最贵的鲜桃卖多少钱一个?每个售价15元至20元哩!”说起如今的果品销售,正在忙碌的桃农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言语间满是丰收的欣喜。
近日,记者走进杏虎村桃农范国金的“国金果园”时,只见地上整齐地摆放着筐箱,里面是精心整理后准备打包的水蜜桃“大白凤”等品种。一个个桃子白里透红、圆润饱满,果香扑鼻而来。
此时,一辆满载水蜜桃的冷链车刚刚从这里驶离,那是无锡阳山的客商采购后返程。紧接着,一对来自福建的夫妇踏入果园咨询并挑选桃子。当看到硕大的“镇桃3号”桃子时,这对夫妇毫不犹豫地便相中了这一品种。
“镇桃3号个大味脆,单果都有七八两重。虽然每个要卖到15元,但是果子的保鲜期长达半个月。你需要多少,我马上给你现摘。”范国金的妻子热情地递上竹篮,边说边笑容满面地带领他们走进桃林深处采摘,不一会儿,30个精选的“镇桃3号”便采摘完毕,经过整理打包后,交到了客户手中。
63岁的范国金是杏虎村第一批种桃大户,20多亩桃园承载着他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凭借着日积月累的种桃经验,他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人和“土专家”。他精心培育的“小白凤”“镇桃3号”,更是连续5年在镇江市桃子评比大赛中摘得金奖。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种植技术的肯定,更大大提升了他家果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众多客商慕名而来。
“今年上半年持续干旱少雨,桃子的个形和产量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往年个形大的桃子大多在七八两,最大的甚至能达到一斤左右,可今年相对小一些。”范国金略带遗憾地说道。然而,即便如此,今夏大个头桃子的市场行情也异常火爆,价格几乎一天一个变化。“像六两多点的,每个能卖到7元,七两的每个10元,八两的每个能卖到14元,1斤左右的每个能卖到20元上下。”说到这里,他的眼中又充满了希望。
范国金还介绍道,今年第一批早熟水蜜桃“小白凤”早在5月25日就提前上市,抢占了市场先机。目前正值中熟“大白凤”品种的销售旺季,而“拂晓”“良缘”等品种也在7月份陆续上市。谈及种出个大味甜桃子的秘诀,范国金侃侃而谈。“除了不断优化品种,科学精准的肥水管理至关重要。我们桃园二十多年来坚持不施化肥,全部采用菜饼、豆饼及鸡粪作为有机肥,每年仅菜饼就要用掉数千斤。对于桃园内的杂草,我们也不使用除草剂,一部分用小型割草机处理,另一部分则通过在桃园内散养土鸡、土鹅等家禽,实现生态循环利用。此外,每年还会合理进行疏花疏果,严格控制产量,保证品质,让每株桃树的挂果量保持在200个左右。”
“在杏虎村,像范国金这样的桃农还有很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绿色种植模式,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桃树,培育出品质上乘的桃子。如今,桃子论个卖的销售方式,不仅让桃农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喜人硕果。”市农产品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销售方式的转变,为培优做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高质高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杏虎村“特色果品专业村”的金字招牌也愈发闪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