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元变“金元”照亮致富路

核心提示: 土元,又名地鳖虫,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功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阳皇塘镇鹤溪村因为家家户户养土元,被称为“中华土元第一村”。历经五十载的时光洗礼,土元的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且老百姓的收益日趋稳定。

本报记者 邹亚俊

土元,又名地鳖虫,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功效。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丹阳皇塘镇鹤溪村因为家家户户养土元,被称为“中华土元第一村”。历经五十载的时光洗礼,土元的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且老百姓的收益日趋稳定。

每年的夏季都是土元采收的旺季,走进位于皇塘镇的丹阳市新星土元专业合作社土元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栋现代化的土元养殖室。在一间房内,整齐排列的架子被分为很多层,里面装的是混有草木灰、秸秆、锯末等物的营养土,每一层里都爬满了土元。现场工人们正在一台传送带的配合下,进行土元筛选采收。

“以前土元采收都是靠人工在养殖池里一只一只地抓,耗时耗力,非常辛苦。”合作社负责人刘水新告诉记者,土元的筛选也是一道技术活,这套传送带振动筛设备也是他们自己的“发明”,传送带能将养殖土送出去,振动筛一侧筛虫卵,另一侧则筛出土元成虫,筛出来的成虫就留下来,而经过振动筛筛出来的虫卵将进入孵化室,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旅程,十分便捷。

今年50岁的刘水新,从1994年开始接触土元养殖,目前养殖土元已经有30个年头。“我是受爷爷的影响走上土元养殖道路的。刘水新告诉记者,皇塘土元养殖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当时的皇塘镇鹤溪村80%的农户家中养殖土元,她爷爷便是最早接触土元的一批养殖户。

刘水新介绍,开始养土元后才发现,并没有想得那么容易。其生长、发育、繁殖等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大,温度过高会造成土元的大量死亡,冬季虫子越冬时,温度过低虫子会冻死,卵块会冻坏。为了提高土元的存活率,刘水新一方面向当地有多年经验的农户请教,另一方面在网上学习了养殖技术。“通过多方学习和摸索,我最终选择了立体暖室饲养坑的方式。”刘水新说,立体暖室工厂化养殖,有专门的设备能控制养殖的温度和湿度,能保证优良的生存环境。

解决了养殖模式,能养殖出优质的土元,刘水新又在土元成品制作上下足功夫。“土元成品制作主要涉及筛选、洗净、晾晒、烘干等步骤,每一项我都要求精益求精。”刘水新说,经过传送带严格筛选后的土元首先要入水清洗,再放至沸水里面泡2分钟~3分钟,之后放入冷水过一遍,再捞出来晾晒,最后进行烘干。“烘干是重要一步,在烘干过程中,根据土元的湿度和干燥程度,适时调整烘干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药材品质,一般需要数小时至十数小时不等。”

“通过改善养殖饲料,改进采收方法,包括炮制的方法,让我们的土元达到较高品质,满足市场收购标准。”目前,刘水新的合作社土元养殖面积在4万平方米左右,年销售土元干品200吨以上,并创立了“丹皇新星”土元品牌。合作社操作规范,产品质量稳定,成为药企争相合作的伙伴,产品大多销往广东、南京、湖南等全国10多家药厂,加上生产加工产品,一年的销售能达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土元变金元”的致富路。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刘水新的合作社还吸纳周边感兴趣的村民一起养殖土元,并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回收土元成品销售。合作社还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技术,目前社员已达500余户。今年合作社还被评为全省首批科技小院。

“土元作为传统的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谈及未来发展,刘水新信心满满,“今年准备新建厂房,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另外我们还打算开发服务业和旅游业,以土元为媒介,带动中医药文化和中医保健养生,让土元特色产业更加鲜明。”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