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黝黑的脸上汗水淌成串,裤腿卷到膝盖上方,脚踩随时脱了能下地的洞洞鞋……顶着高温,家住导墅镇的种田大户徐涛站在田边,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为前阵子刚插好的秧苗施肥。“800多亩地,使用无人机只要两天就能完成了,很方便。忙完这一阵,我也可以睡个好觉了!”
徐涛今年38岁。从学校毕业后,他选择去往上海,想在这座充满机遇的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一家酒店工作三年后,徐涛听从父母的建议来到丹阳,跟随父辈的脚步,由一名酒店领班转行成农民。“当时酒店的工资并不高。父母觉得一家人在一起最起码能有个照应,我就过来了。”
当时,徐涛的父母已经从安徽来到丹阳从事农业近25年。而作为门外汉的徐涛,对种植没有丝毫概念。“一个环节都不懂。父亲讲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慢慢积累经验。”徐涛说,除了自己研究种植技术外,他还跟随村委会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在理解了基本理论后,就回到田间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种植方法。
徐涛深知,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虽然掌控不了天气,但只要用心用情,勤奋努力,就一定能有收获。15年来,他养成了每天关注天气预报、每日至少巡视一次田地的习惯。农忙时,他凌晨三点出门,一直在田间待到晚上九点才回家。在日复一日的披星戴月中,这位“80后”逐渐成长为农业种植的行家里手。
如今,徐涛承包的土地已经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870亩,是国家统计局的粮食样方点之一。回看来时路,徐涛感慨万千,“农业改变了我的人生,科技改变了农业。”他介绍,当初,父辈从插秧到收割几乎全靠人力,其中的辛苦难以言说。而现在,自己先后添置了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机、喷灌机等设备,不仅大幅提高了效率,还让亩产量提升300余斤,种田变轻松的同时实现增产增收,一家人的生活因此蒸蒸日上。
“看着这些小苗在我的培育下一点点长大,最后变成老百姓碗里热腾腾的米饭,特别有成就感。”徐涛说,十多年来,他从未想过放弃农业这条路。今后,他将努力学习新技术,不断改进种田方法,努力种出更高品质的粮食,在广阔的田野间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