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手’,只有姑妈为我喝彩”

核心提示: “数学倒数第二道大题,15分呢,因为看错题,没了……”“数学可是他的强项,考这个分数太少了……”高考649分,杭冬晨并没能让家人满意。两室一厅的老宅小屋,一家三代拉开距离,默不作声的爷爷,半年未见的父子,三人无话,心头各有一番滋味。

68d8289c890ffe915df79dfea1b65a7c

图为姑妈杭菊芳在和侄子杭冬晨讨论填报志愿。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数学倒数第二道大题,15分呢,因为看错题,没了……”“数学可是他的强项,考这个分数太少了……”高考649分,杭冬晨并没能让家人满意。两室一厅的老宅小屋,一家三代拉开距离,默不作声的爷爷,半年未见的父子,三人无话,心头各有一番滋味。

对于高考成绩,杭冬晨也不满意,尤其是对数学。毕竟,他在半年前刚刚拿下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江苏赛区)的一等奖,但冷静分析:数学确实失手了,可从没考到90分以上的生物,这次考了93分,语文很少考到110分以上,这次也做到了。杭冬晨不明白,家人们为何对于他的成功一带而过,却将他的失误放在“显微镜”下仔细研究。

不过,并非所有家人都这样想,姑妈杭菊芳就是那个例外。

杭冬晨从不回避自己的身世。家境贫寒,父母分开,从小学起,家对杭冬晨来说就是姑妈的一盘番茄炒蛋。在杭冬晨的记忆里,只要有时间,姑妈就会将他接回家。孩子的心事,姑妈有意无意地听;孩子的学业,姑妈事无巨细地问;孩子的饮食,姑妈仔仔细细地做。爱吃的多吃些,不爱吃的,有营养,还是得多吃些。姑妈从事教师行业多年,不怒自威,耳提面命,杭冬晨总分不清她是姑妈还是老师,但那份又柔又严的态度,像妈妈。

姑妈的爱,杭冬晨知道,但只知其一。杭冬晨的成绩从小就好,可有一次学校布置写作文,孩子却写跑题了。姑妈打开卷子,看到作文要求写“我的妈妈”,跑题缘由无需再问。面对闷不吭声的杭冬晨,姑妈安慰他:“爷爷奶奶的陪伴就像妈妈的陪伴一样;爸爸在外地打工赚钱,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也和妈妈的想法一样;姑妈对你,也会像妈妈一样……”

在与杭冬晨的相处中,姑妈的角色并不容易。孩子犯了错,口头教育不听,不能不严管,虽然心里极舍不得,甚至明知事后会后悔,当下还是罚他扎马步扎到直哆嗦,打板子打到保证再不犯了。到了晚上,姑妈一个人在房间生闷气,打自己的手背,在被窝里偷偷抹泪。

在姑妈心中,身世没什么大不了,甚至连成绩都在其次,做人是第一位的,不能让家人担心,得有正确的三观,要学会感恩,要走就走人世间的阳光大道。杭冬晨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成人。

高考前,学校让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爷爷奶奶无力为之,常年在外地的父亲不知从何写起,索性作罢。姑妈得知后,认认真真写了一封勉励信,并随信附上杭冬晨从小到大的每一张成绩单,意在表达:一年又一年,你始终都在努力,在进步,高考一定没问题。见字如面,杭冬晨忘了当时是否流下眼泪,但他想,这就是母爱。

高考结束后,姑妈第一个向杭冬晨送去祝贺。查分后,杭冬晨也是在第一时间将成绩告知了姑妈,难掩对数学失手的遗憾。但姑妈不这么认为。“不必遗憾,你已足够优秀。”原来,姑妈一直记录着杭冬晨高考前各门功课的每一次考试成绩,经过姑妈计算,杭冬晨这次高考,有失误的地方,也有突破的地方,算下来,和他平时的水平十分相近。既然如此,又何必纠结,“更何况,高考不过是一生一站,人生的好戏才刚刚上演。”

这些天,姑妈常准备一桌的菜肴,慰劳寒窗十多年的杭冬晨,也和杭冬晨聊一聊填报志愿,一同畅想未来,菜品丰盛,姑侄间笑语不断,一盘番茄炒蛋始终摆在其中。

责任编辑:姜耶妮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