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映夕阳 护老情绵长

核心提示: 在这片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守护者,她就是开发区敬老院院长殷芳,她用14年的时光,将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护老事业。

芳华映夕阳 护老情绵长

——记开发区敬老院院长殷芳

QQ20250630-093102

e886af18f236cbc02c6c0d6c8c7c3a0b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锁泉 开宣 文/摄

在丹阳开发区丹界公路沪宁高速公路旁,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敬老院——开发区敬老院。这里依山傍水,交通便捷,是由前身为丹阳市大泊敬老院的敬老院迁移而来。院内共有80余位服务对象,其中,从原埤城、建山、胡桥、河阳、前艾等敬老院合并过来的五保户有34人,其他为社会托老的老人。在这片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守护者,她就是开发区敬老院院长殷芳,她用14年的时光,将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了护老事业。

赤脚医生的蝶变:从田间地头转向护老之路

殷芳曾是一名社区赤脚医生,从青春年少到而立之年,她将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缺医少药的农民群众。社区赤脚医生,虽名曰医生,实则更像一位贴心的服务员,为农民提供打针配药等基础医疗服务。

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位老人突发高烧,情况危急。当时正值深夜,外面狂风暴雨,道路泥泞不堪。但殷芳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老人家中。到了之后,她迅速为老人测量体温、问诊,发现老人是重感冒引发的高烧。她熟练地为老人打针、配药,并守在老人身边,时刻关注着老人的病情变化。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病情也慢慢好转。老人和家属对她感激不已,而殷芳只是微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然而,赤脚医生的工作不仅艰辛繁琐,而且薪资微薄。但殷芳从未抱怨过,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真诚和爱心为农民服务。或许,这是上帝为她安排下的一个伏笔,让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踏上了敬老院的护老之路。

护老担当:从初入迷茫到坚守初心

2011年,随着开发区敬老院的建立,36岁的殷芳凭借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村民的青睐,毫无悬念地进入了这个养老服务机构,成为一名服务医生。

但当她第一次踏入敬老院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如坠冰窖。敬老院里环境杂乱,卫生状况堪忧,老人们的生活也缺乏规律和照顾。这让原本踌躇满志、一腔热血的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是否有坚持下去的毅力。她甚至一度想要抽身离开。

然而,当她看到那些守望的老人们那充满期待和信任的眼神时,她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了。她仿佛听到了老人们内心的呼唤:“来吧!我们需要一个善良、贴心的人来服务我们,你就是我们心中的儿女。”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决定留下来试试。

这一试,便让她彻底融入了这个充满挑战与温暖的地方。由于她有着赤脚医生精心服务病人的经验,在敬老院的工作中如鱼得水。她用心照顾每一位老人,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到健康护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领导和老人们的认可,2013年8月,敬老院原院长退休后,她在大家的信任下接任了院长这一重任。

接任院长后,殷芳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应邀前往南京参加由政府部门安排的养老服务培训,培训中,江苏省民政厅领导的那句“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个积德的工作”深深印在了她的心里。起初,她并没有太多感触,但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后,才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养老服务工作并非易事,事无巨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她亲力亲为。从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到生、老、病、医、死、葬,她都要操心。她常常为了工作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以前那种倒头就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每天晚上,她的脑海里都是敬老院里的大小事务,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就像幽灵一样充斥着她的思绪。

特别是在三年疫情期间,她被困在医院三个月,无法回家。家就近在咫尺,只有10分钟路程,却仿佛隔了一道鸿沟。她只能通过电话与家人互诉离别之情,那种煎熬只有她自己知道。好在她的丈夫理解并支持鼓励她说:“你做的工作是在积德。”这句话成了她的精神支柱,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开发区敬老院,五保户老人们无儿无女,殷芳就是他们唯一的“亲人”。她始终将五保老人的健康视为己任,在送医救治的路上奔波无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都不落下”的承诺。

五保户徐金法患有心脏病,需定期到医院复诊、调整用药。由于老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殷芳便主动成为他的“专属陪护”。每次就诊,她都会提前联系医院、规划路线,全程耐心安抚老人情绪。在医院里,她细心记录医生的每一项嘱咐,甚至用手机录音反复确认。回院后,她不仅监督老人按时用药,还根据医嘱调整饮食。她常说:“这些五保户无依无靠,我多上心一分,他们就能少遭一份罪。”

低保户有国妹(智力残疾)因骨折手术住院,住院期间,因其智力残疾不能配合治疗,情绪低落,并坚持要回敬老院。殷芳得知后,积极安慰老人,经过反复沟通,答应老人每天都会去看望她,老人方才同意继续住院治疗。在医院,她跑前跑后办理各项手续,向医生详细了解康复要点。回院后,她带着护理员制定康复计划,每日为老人按摩、陪老人聊天解闷。在她的坚持下,康复速度明显加快。

矢志不渝,服务永不止步

2011年,开发区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改革。但她依然矢志不渝,牢记那句“拉革命车不松套,一直拉到退休”的名言,决心以从事护老养老的工作经验,为老人服务到自己退休为止。

殷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现在的我,一天不到敬老院,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一样!”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她遇到问题,不管老人是说错的,还是精神患者的随口一句,宁可信其有,从不敢放任不管。小问题不过夜,需要院长协调的大问题不过天,绝不让老人们带着心理疙瘩负重前行,力争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放飞心情。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她想方设法请来正明力残疾人艺术团等文艺团队,在节假日为老人们演出。夏天到了,她给老人们发放桃子、水果和牛奶等夏令用品。

敬老院是个风险地带,从事敬老服务,更要有一颗爱心,必须24小时神经紧绷。敬老院内有五保老人34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是个特殊群体,遇到生老病死,他们必须随叫随到,全程陪同。

平时,殷芳在办公室听到哪里有老人的声音高了,她就会立马前往,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个习惯,已经成了她一成不变的自然反应。为了方便老人向她反映情况,她的办公室就设在老人娱乐室,大门成天敞开,老人们可以自由进出。在采访时,老人们进进出出,从他们的谈吐和眼神里,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把殷芳当作自己的儿女亲人了。

殷芳还经历过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五保老人李木海,在世时没有任何亲人朋友,殷芳自然就成了他的贴身女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她经常自掏腰包,为他买衣服、洗漱用品和他喜欢吃的零食。李木海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年,到了他的祭日,他居然托梦给殷芳,问她要电视机遥控器。后来殷芳打电话给他的一位远房亲戚,嘱咐在祭日给他烧一个遥控器(因为老人在世时唯一的爱好就是成天看电视)。

都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话一点不假。有一次,殷芳操劳过度,连续几夜没有睡觉,导致工作中出现头昏脑胀、无精打采的情况。在同事们的提醒下,她量了一下血压,竟然高达180汞柱,低压106汞柱。可想而知,殷芳的工作强度已经到了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在殷芳的脑海里,记忆着为无数个老人送终时的故事。有一次,一位妇女老人即将断气时,她和老人的儿女一起陪护老人。她站在老人床头,看着老人喘着粗气,并帮老人抹胸,尽量减轻老人的痛苦。殷芳在谈到这件事时,也不免感叹说,一开始,她自己也很害怕,但是经过在敬老院送走的无数个老人的最后一刻的场景,如今已经习以为常了。毕竟这是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事,谁也逃脱不了,何况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呢?

殷芳,这位基层敬老院的院长,用14年的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大爱。她用默默奉献的护老举动,绽放出了护老心灵之花。她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位老人的心。相信在她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护老事业中,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