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唯唯
很多年了,一直想去董永故里看看。之所以心心念念,是因为黄梅戏《天仙配》董永的扮演者王少舫是我舅舅,七位仙女中的大姐扮演者是我母亲王少梅。
在网上查了一下,董永故里不是一处而是多处。江苏丹阳,湖北孝感,山东滨州,安徽安庆都声称是正宗正派的董永故里。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准备发行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为了竞争申办这套邮票的原地封首发式,这些地方打了大半年的笔墨官司,个个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那里是正宗正派的董永故里。结果,国家邮政局批准丹阳、孝感、安庆、滨州四地同时举办《董永与七仙女》纪念邮票的首发式,来了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都不得罪。
我是很认真地看了这几个地方关于董永故里材料的介绍,董永的祖上确为山东,但董永行孝、遇七仙女的故事则发生在丹阳。这不仅有志书记载,还有许多相关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元代《至顺镇江志》卷十二载:“汉董永墓,在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又卷二,桥梁:“望仙桥,在延陵镇南。俗传汉董永孝行感于天帝,令织女为永妻,织帛偿所负,毕,凌空而去。时人在桥上望之,故名。其地为董陂,有董墓在焉。”清光绪《丹阳县志》记载:丹阳延陵南有望仙桥,董永墓。汉董永佣力养亲,亲殁,就主人贷钱一万缗营葬,道逢一妇,求为妻,与谐主家,织缣三百匹以偿主。一月而毕。辞永曰:“我织女,缘君至孝,帝令助君偿价。”言讫,凌空去。后人名其地曰“董陂”,桥曰“望仙”。
今年五一假期,我专程去了丹阳市延陵镇董永村。站在村外的望仙桥上,桥墩上存有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重修望仙桥记》石碑。迎面一户人家的墙上画有一幅董永和七仙女的图。在它的左面是五块条状岩石,上刻“望仙桥”。相传,董永和七仙女被生生拆散后,七仙女在天上产子送到人间,董永独自抚养其长大。董儿长大后盼母心切,在“望仙桥”跪盼母亲,整整跪了七七四十九日,终于盼来了母子相会。
下了仙桥,沿着铺满寂静与裂痕的水泥小路,走进村里。没有人,只有几只鸡狗正在嬉戏相逐。我边走边看,走到一户人家,看到外墙上写着《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唱词,我停下脚步,把手机交给出租车司机汤师傅,自己站在墙下,让他给我拍照。这时有两位大嫂走了过来,好奇地打量我们,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当她们听我说是从安徽来的,其中一位大嫂立马接过话茬问道,那你一定会唱黄梅戏吧。我说会啊。我指着墙上“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唱词问道,你们会唱吗?话间刚落,就有一位大嫂唱了起来。一时高兴,我也跟着唱了起来。还没唱两句,那位大嫂笑着捂住嘴,说不唱了不唱了,你唱得有板有眼,哪能和你比呀,你一个人唱给我们听听。我也没扫她们的兴,从头至尾唱了一遍。这一唱没关系,一会工夫,又围上七八个人。在她们的一再要求下,我又唱了一段“家住丹阳”。
在叫好和议论声中,我逃出人群,来到了“仙女亭”。亭边有一座石拱桥。环顾四周,我总觉着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对啊,为什么不见那棵老槐树啊。那可是很重要的一个佐证啊。正好有一老人路过,我连忙迎上去询问。老人说董永和七仙女拜天地不在这里,在离这不远的槐荫村。我噢了一声,本想立刻去槐荫村,但抬头看看天,此刻的天空极像一位老人,倚着村庄、土墙、草垛或塘埂,虚眯着慈蔼的眼睛打盹,面容安祥,神情静穆。渐渐地,它的眸子由明亮转为昏暝,松弛的眼睑慢慢地靠拢,最后只轻轻地一磕,铺天盖地的黑幕便笼罩了大地。
走出村子,坐上出租车,我对汤师傅说,明天一定要去槐荫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