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会”而上,以“挑梁”之姿厚植发展优势 ——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侧记

本报记者 魏郡玉 符云莹 陈静

六月的丹阳,阳光炽热而浓烈,整座城市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磅礴的发展之力,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塔吊在重大项目工地上挥臂,焊花飞溅出产业升级的火光;民生服务窗口前,高效举措如细雨浸润心田;广袤田野里,振兴的种子正破土生长……全市上下正以一种“拼”到忘我的火热状态,全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征程。

昨日,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如期召开。为期半天的全会,议程紧凑而有序,节奏明快而务实。会场内,报告的字里行间承载着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掷地有声的论断在回响:“丹阳人民有魄力、有冲劲,敢于斗争,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会场外,决胜的号角已然吹遍城乡,实干者们信心满怀的宣言正汇成最强音:“以实打实的增长进位确保‘镇江一流、全省进位’目标圆满实现!”这份决心,穿越会场,激荡着整座城市一往无前的斗志。

挑梁答卷:跃动数据擂响奋进鼓

上午9时不到,与会人员精神饱满,早早地步入会场,对饱含着全市干部群众奋斗心血的“年中答卷”满怀期待。

“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个”“省内最大容量绿色生态化高标准粮仓——苏南储备粮仓储基地正式投用”“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入库创新型中小企业62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3330亩”“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一串串数字,跃动着发展的脉搏;一项项成果,印证着奋进的足迹。上半年,全市上下凝聚起“一切为了丹阳好”的广泛共识,转化为“共同为了丹阳干”的一致行动,推动发展质态持续优化、改革动能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党建引领持续增强。

上半年,各地循“新”出发,迎“新”而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精心谋划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蓝图。其中,高新区聚焦“创新大提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新区创新园获评省首批“标杆孵化器”。在聚力项目攻坚方面,坚持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党政领导分片区招商协同发力;深入推广丹凤零碳制造产业园“政企联动+企业自主更新”模式,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用地300亩以上;着力培育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雁阵型”企业集群。在聚力产业升级方面,高新区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发挥恒宝等龙头企业作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制造业投资增速超80%;以脑健康产业为核心,联动高校医院培育项目,布局低空经济等新赛道;通过技术平台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升级,优化产能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放缓、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局面,我们战略上长远考量、战术上大胆突破,迎着困难上、奔着问题去、顶着压力干,有力化解了一批突出矛盾。这充分证明,困难不可怕,畏难才可怕,唯有敢于亮剑、勇于攻坚,才能不断推动丹阳发展克难前进、行稳致远。”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丹阳市委书记王成明说,上半年的“硬核成绩单”来之不易,下半年更需要全体成员接续前行。

抓好主要经济指标、项目招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王成明说,要以实打实的增长进位确保“镇江一流、全省进位”目标圆满实现,始终把项目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在招引上要把丹阳优势梳理好、产业政策整理全、目标项目研究透,务实抓好新项目落地“后半篇文章”,全力支持帮助企业投产达效、升规列统,形成发展新的支撑;制定“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走好“智改数转网联”的转型道路,以“网联”持续放大“智改数转”效应,不断把丹阳制造业数量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胜势。

攻坚号令:硬核举措淬炼强担当

在全市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丹阳发展步入了全面发力、全面提质、全面增效的新阶段。如何更进一步做好下阶段工作,乘势而上?全会发出了强烈号召——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丹阳贡献,更明确了奋进方向和路径——趁热打铁、快马加鞭,聚焦“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四个着力点,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把总书记擘画的路线图,转化为丹阳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

“我们将坚定落实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的精神和要求,明确思路,坚定信心,敞开‘东大门’,在区域一体化中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吕城镇党委书记杨海州在大会交流发言时亮出了下一步目标:瞄准苏锡常地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方向,抢抓项目溢出资源,奋起发力,争取经济增长新的突破。

为此,吕城将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确保下半年招引优质产业项目不少于6个;加快吕城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设备智能化改造、产品数字化赋能,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智慧车间、绿色工厂等培育力度,形成一批能带动整体产业发展的中坚企业;巧借社会能人接洽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联盟,吸引更多优质新材料“链上企业”入驻吕城集聚发展。同时,以高效有序的项目投入补齐S357省道产业发展廊道的吕城板块。

新材料产业园是吕城镇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杨海州表示,将学习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经营理念,推动“园区管理”向“园区经营”转变,“我们将加快整理出大项目承载区,完善园区电力、管网、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科技人才扶持政策和机制,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提升园区项目孵化能力,吸引沪宁线上更多优秀企业投资入驻,让吕城全镇迸发出新的活力和不竭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硬担当。“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赢得区域竞争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干部必须靠前服务、精准发力。我们将持续擦亮‘吕行者’服务品牌,完善‘领导牵头、专人帮办’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持续深化企业挂钩服务,高效破解用工、融资等难题;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交流,引导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技改扩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杨海州说,吕城镇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务实担当的行动,敞开发展大门,推动经济驶入快车道,为丹阳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勇挑大梁”贡献更多吕城担当和力量。

决胜图谱:精准落笔汇聚冲锋力

回望过去,全市上下饱含着“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好高质量发展各项任务。展望前路,新的目标已然锚定,宏伟的蓝图亟待绘就,核心的叩问激荡人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丹阳将如何把“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任务,高效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现实图景?

会场内,信心在传递,共识在凝聚,发展路径愈发明晰。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对照全会明确的十个方面工作,进一步找准找实结合点、突破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高质量打赢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共同绘好丹阳发展蓝图。

对于丹阳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挑战更是机遇。那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会指明了方向:着力稳住经济大盘,着力推动两创融合。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产业创新,扎实推进各项科技工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市科技局局长蔡飞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要求,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丹阳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为根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融合发展,让硬科技在丹阳长出自己的模样。

以改革为先导,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添活力,这是我市经济发展动能澎湃的重要原因。全会指出,要推动深层次改革落地,提升高水平开放能级,以改革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增效。

“历史遗留的矛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创新的路径来解决。”王成明在部署下阶段工作时强调,要抓好难点改革突破,报告中提到的国资国企市场化转型、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闲置低效资产盘活,以及营商环境改革等重大改革,要上下协同细化任务、倒排时序、闭环落实,确保见到成效。各个部门板块的“微改革”,也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大势,主动担当、加压推进,不断把改革成果转化成发展成效。

着力夯实安全底板、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着力促进乡村振兴、着力增进民生福祉、着力强化基层治理、着力谋划“十五五”发展……全会报告提出的十个方面工作,目标清晰务实,任务切中关键,思想在交流中统一,共识在奋进中凝聚,为增强信心、做好下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科技局将以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己任,围绕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与产业创新动能培育,强化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塑造核心竞争新优势。”

“高新区将精准解决企业难题、用足惠企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全力擦亮高新区创新发展金名片。”

“吕城镇要坚持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努力争先进位。”

……

当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结束时,掌声如潮,响彻会场。散会的人流带着会场凝聚的共识与沉甸甸的部署,步履匆匆地汇入六月的热浪之中,奔赴各自亟待行动的“战场”。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